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正在“回归”亚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正在“回归”亚洲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赵光锐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亚洲NIES(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ASEAN(东盟)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东亚、北美(NAFTA)、欧盟(EU)三分天下的21世...  相似文献   

2.
王连喜 《探求》2001,(3):72-73
珠三角地区主要被理解为一个经济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佛山等地;从经济上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率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其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农村工业化(广东工业化水平已达50%以上)和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接近40%,高于全国29.6%的水平)进程较快,农村经济体制转型较早,市场经济体系较为完善,农村市场极其活跃,这些都为珠三角地区乡镇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土壤。当然,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并非是完全平衡的,经济的发达不一定就代表其民主发展程度高。但是,笔者…  相似文献   

3.
海外学者谈拉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江时学在国外的发展研究领域中,对拉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下简称NIES)①经济发展的比较,已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新课题。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了解国外学者的论述将是大有...  相似文献   

4.
雁行模式创造了“东亚奇迹”,使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相继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然而雁行模式存在的弊端却使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表现不俗的1996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国际收支失衡,并且引发了1997年席卷东亚的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蒙受了重大损失。认真研究雁行模式及其形成的产业结构的利弊,不仅有利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而且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警示作用。一、雁行模式的内涵雁行模式是指过去30多年间东亚区域内先进国家(地区)与落后国家(地区)之间的产…  相似文献   

5.
日本调控市场经济的经验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在调控市场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西方称为“推动日本经济奇迹的手”。市场经济中日本政府的主要职能是:(1)推行经济指导性计划。(2)实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诱导产业部门实现相对均衡的地区配置。(3)对产业部门进...  相似文献   

6.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英]W.弗鲁因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机制不尽相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亚大地区的经济合作困难重重,北太平洋地区(NorthPacificregion)更是如此。在这一地区,一些主要的国家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难以...  相似文献   

7.
孙诗超 《社科纵横》2023,(1):123-128
元代云南屯田开始于兀良合台镇戍云南时期。由于战事的需要,云南的行政中心开始由大理地区向鄯阐转移。此间便有军屯出现在滇东地区。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云南行省建立并开始屯田,滇东地区集中了大量屯田,使得滇东地区成为云南的核心地带。而大理地区则作为滇西的重要据点,依然保持着经济优势。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以后,随着罗罗斯宣慰司和乌撒乌蒙宣慰司军屯的建立,在滇东、滇西地区之外,又形成了新的区域。而这三个区域在云南行省内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政治职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龙 《创新》2011,5(5):5-8,127
通过对2005-2009年中国保险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期间多数年份我国各个省(区、市)的保险经济协调度仍然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只有部分省(区、市)在2007年步入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保险经济协调度落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目前仍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保险发展与保险经济协调度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保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特征金春松,林永安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本世纪再过六年,就要转入新的21世纪,目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出现了新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由于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相似文献   

10.
台州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陶岳潮,朱瑶郎台州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1个地市中,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九、十位,逐渐跃至第五、六位(工农业总产值第五位,财政收入第六位,出口创汇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翻了3番多,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185元增至199...  相似文献   

11.
一、西部经济概况及制约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1.自然条件差。西部地区(西南、西北9个省、自治区)地域辽阔,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4%,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沙化、碱化严重。西南地区大多是石山、高山峡谷地区,交通不便。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成份较单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由此造成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如1980—1994年,在这15年间,东、中、西部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之比为19.88:…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东亚各国和地区有着紧密的经济交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同时也为东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在东亚经济增长与合作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则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8年增长一倍。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可望保持8%至9%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高出2-3倍,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将成为9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世界银行1993年4月1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预测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中国经济区”(称之为CEA)这个概念。把大陆、港…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外资投资发展趋势汪慕恒到了90年代,亚太发展中地区(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东盟四国、中国、越南、印度)已经作为“世界最强大的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和“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其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是自60年代中期起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4.
地区发展非均衡性的政治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心位移,中央权力下放和地方自主权增强等情况,使地区发展非均衡性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若干积极影响和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它有利于权力资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配置、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生长和政治发展的梯度式推进;另一方面,它导致地方主义的滋长、助长地方离心倾向抬头,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需要我们正视地区发展非均衡性的客观必然性,并采取措施减少其负面影响:(1)创造地区发展公平合理的经济环境;(2)强化国家的一体化整合,目前要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的规范化和中央宏现调控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越国文化与日本杭州大学哲社系屠承先吴越国(907~978年)建都杭州,据有今浙江全省和江苏部分地区,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五代十国中存在时间最长,同日本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探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文化与日本的关系,对于揭示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6.
林熙 《社会工作》2010,(1):52-54
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巴西社会救助项目仍有城乡之分,针对城乡的不同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别设法。总体而言,巴西几大社会救助项目中,主要针对城镇地区的有Bolsa familia和社会救助养老金(beneficio de prestacao continuada,BPC);  相似文献   

17.
有关太平洋地区研究资料目录索引理论与概况从《茂物宣言》看亚太经济合作《亚太论坛》(上海)1995年第2期茂物会议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天津)1995年第2期亚太:走向地区合作的新阶段《世界经济研究》(上海)1995年第2期走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对此,谈几点认识。一、要解放思想,排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障碍(一)有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需要多种经济成份包括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以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金,发挥众多劳动者、经营者的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肯定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和内在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国经济,中国一直面临着东强西弱、南富北穷的经济大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众多的原因,使得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而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则更是处于区际经济发展梯度中的最低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心川(北京100732)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东亚某些地区虽然还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总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东亚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