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之际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刘安,使他成为汉初黄老思想主张的集大成者:阶级出身和政治地位决定了他法律观的倾向;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他在政治倾向和法律观上进步的特点。探讨他的法律思想,正是研究秦汉法律思想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了解他对法律基本问题的观点和具体的法律主张对于进一步认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全面把握西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水平和特征,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的法的本质观来分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会得出两个悖论:社会主义立法阶级性弱化的发展趋向与法的阶级意志性相矛盾;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最终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传统的法的本质观揭示的仅仅是阶级社会法律的本质,是法的本质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应将法与法律加以区别。法的本质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是由法律到法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发展而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三个时期,其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发生于第三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其这一时期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法律观的转变在逻辑上的集结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法的探讨一直都与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相关。当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产生转变时,马克思对法的本质的认识也发生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转变。这种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凝聚点。当他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进一步从社会关系中分解出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关系时,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法律正义是法律制度设计、执行应该遵循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法律正义观是人们关于法律制度正义的总体认识。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在批判西方传统法律正义观特别是资产阶级法律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正义观。马克思认为,法律正义建构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超越社会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抽象的法律正义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真正实现,法律正义是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资产阶级法律正义的本质是论证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本质就是维护劳动权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维护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律,这一在法治社会具备了独立社会人格的事物,本应定位何处,现实中又被定位何处,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法律本身及其概念、本质、特征、价值及理想认识上的科学化水平和真理性程度。一、法律的独立社会人格“法律”一词的语义分析一直是法哲学家们关注的命题。在着眼点上,有的着眼于超验的客观精神,有的着眼于实在法,有的着眼于有效的“活法”;在立足点上,有的立足于法的本质,有的立足于法的现象,有的立足于法的内容,有的立足于法的形式;在研究取向上,有的关注纵向的历史承接,有的关注横向的人文统一。笔者认为,对上述种种研究…  相似文献   

6.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是用法律多元主义的观点去解读社会法律现象,其特点是克服了传统法律观对待社会法律现象所带来的认识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在法律多元论的视野里,抓咱村的民事规则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主张一种动态的怀疑式、否定式和超越式的教学观。创造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怀疑、否定和超越已有的认识成果;创造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个人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其动力应当是学生个人认识本身的内在矛盾;创造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相对性、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其内容应当是动态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思格斯的著述中,经常可以读到“法”、“法权”、“法律”这样三个概念。系统地研究分析这些概念的涵义,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对于揭示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这些认识指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缘起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传统的商人社会责任观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缘起及其历史演变,展现了一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法本质观是解读党法关系的法理基础,准确把握党法关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法本质观。以阶级性本质论、社会性本质论、人本性本质论、本质虚无论和马克思主义当代法本质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分析探明了各类法本质观对认识党法关系的影响。研究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是超越其他法本质理论并且符合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的逻辑框架下,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纽带的本质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由于固有法的长期行之有效,继受法在中国迟至20世纪初叶方才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成为了中国立法的主要内容。继受法在中国的命运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反过来,通过继受法的制定和适用情况,人们可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去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与法律共同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技术本质与法律本质的理论探究,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具有本质上的同质性和价值上的互补性。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对法律渗透与影响随之加强。技术规范成为法律内容;另一方面,法律对技术促进和规制,促进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现代社会,技术异化给法律提出了新问题,法律对技术的规制也使得两者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面审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运行及其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对此,我们要通过对大变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地位和职能演变的考察,深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民族国家本质的认识;通过对原初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探,明确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线索对于理解国家问题的方法论借鉴;通过对当下时代问题和错误社会思潮的辨析,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二十余年来对教学本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本质观,尝试着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以比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傅玄继承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传统,其“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荷予的认识;主张一种自然的人性论;在认识论方面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丰富了魏晋时代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数学本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数学认识论发展经历了从柏拉图学派的“数学发现观”,到罗素、希尔伯特等人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再到数学的“可误主义”、“拟经验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的转变。人们在对数学本质的研究与争论中,不断揭示矛盾,认识本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功能,让法哲学转向唯物主义,改变了其既定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系统性的关于法律性质的观点。在法律的本质上,法律是受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统治阶级将本阶级的集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产物,从而让法律成为国家的普遍价值形态;在法律的发展动力上,法律具有阶级性,意味着只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导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产生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无产阶级要用革命斗争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及法律;在法治演化逻辑上,法律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决定的,生产力的进步会推动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让法律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改变。阶级斗争推动的法律变革运动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法律代替资产阶级的法律,这是法治文明的进步。无产阶级要采用暴力革命打破资本主义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也要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本质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类的实践.实现平等总是与国家、法律相联系的.国体制约着平等实现的程度,而法律的性质则是形式平等.人类社会由平等到不平等再到更高形式平等的发展轨迹,是国家与法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当代社会平等的首要含义是法律平等,法治是实现平等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幸福时代”、“时代精神”、“历史时代”和“时代问题”等思想内容。青年马克思认为风尚纯朴、积极进取、人民具有自由和人民优秀品质得以发展的时代是“幸福时代”,论证了所有人成为“自为的存在”实体的“时代精神”是可能的,明确指出“人的解放”已经是“历史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提出“问题”是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还要求每个人都做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不断探索演进的过程中,具有了自身的思想特征:综合社会不同层面来阐释时代,划分时代的标准具有综合性,没有把某一层面的尺度绝对化,从总体上看具有科学性;从社会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时代问题,把时代精神看成是历史总体性的存在,运用“主谓颠倒”的方法分析时代,分析时代的方法具有总体性、相互性和唯物决定论性质;其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萌芽是一体的,具有探索性、具体性和实践性。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构建马克思时代观的内容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可以构建评价幸福时代和时代批评的理论,构建阐释时代精神的理论,从时空、社会、历史和主体四个维度构建把握时代问题的理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解决...  相似文献   

20.
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本文认为,可以把它概括为邓小平教育战略观,大致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即:辩证地、历史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邓小平教育战略观的认识论基础;把发展教育摆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第一位,是邓小平教育战略观的中心点;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战略观的方针与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是邓小平教育战略观的策略思想;强调各级党和政府要以战略眼光抓教育,是邓小平教育战略观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