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问:我看过有关报道,说外国人在居留证件的有效期内可随时出入境。不知我的孩子持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是否可以免签证入境。请解答。谢谢!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持有外国人居留证件的人,在其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出境并需返回中国的,应当在出境前按本实施细则第五、六条有关规定向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返回中国的签证。”(编者注:第五、六条是关于外国人申请签证时应  相似文献   

2.
来中国学习、进修、实习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应申请X字签证。 外国留学生申请来中国学习,必须持中国政府认可的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院校的入学通知书以及“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即JW201表(国家计划内接受留学人员用)和JW202表(非政府渠道接受留学人员用)。 外国人来中国工作,应申请Z字签证。 按照《外国人就业管理规定》,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首先要申请《就业许可证书》,凭此证书到中国驻外签证机关申请“Z”字签证。入境后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证》,获得《就业证》后向当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外国人居留证》。  相似文献   

3.
政策快讯     
<正>人社部:外国人在华工作须入社保10月15日,《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近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求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参加就业国的社会保险是履行国际公约和遵守国际惯例的要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去年末,仅持《外国人就业证》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就超过了23万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情决定了不允许一般外国劳动力来中国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对于外国人来中国就业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1月,中国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共同下发了《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对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从事的岗值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适当人选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岗位”。据此,中国政府欢迎外国高科技人才来中国帮助搞经济建设,不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从事一般性工作,更不允许外国人从事  相似文献   

5.
实际切分法与现代俄语词序王明元俄语有没有词序?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罗获诺索夫的第一部《俄语语法》(“,775r.)出版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仅外国人,而且苏联人也认为俄语词序是“自由的”(,“任意的”。这是因为,俄语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2,(14)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百姓可以申请复议? 答:《行政复议法》所规定的“老百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是有权提出复议申请的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和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机关法人;其他组织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外的从事其他活动依法成立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构建《外国人居留法》不仅是为了保护外国人的权利,也是为了规范约束外国人行为;更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和睦共处,促进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但是,我国现有相关立法条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因此,应该更新观念,参照国际立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完整的外国人居留权利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毛志成 《21世纪》2001,(4):33-34
我们习惯于将中国人之外的一切人泛称为“外国人”,其实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也是“外国人”。西方的许多民族,彼此之间的差异总归少些,他们有时可以互融互混,抹掉明显的特征。而中国人的外观个性、心理个性、行为个性却近于根深蒂固。因此,要想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首先的认知重点应放在“中国人”这一概念的解读上。 中国人不仅仅是地域概念、种族概念,更是一种心理类属、行为类属。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其是农民还是学者,不论他是穿长袍还是穿西装,也不论他从未走出过田垄还是刚刚留洋归来,也无论是将…  相似文献   

9.
如何申办《外国人就业证》受理部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人就业管理办公室。申办条件: 取得《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持有职业签证入境;持出入境检验疫局出具或确认的健康证明;用人单位应在外国人入境后15天内,向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人就业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所需材料: 用人单位出具的办理就业证的申请函《外国人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被聘雇外国人的有效护照;被聘雇人员持职签证入境的证明;出入境检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创办了一批中文日报,《申报》(全名《申江新报》)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家,创办者是英国人美查。但是当时来中国的有两个美查,一个叫安纳斯脱·美查,一个是他的哥哥腓尔特力克·美查,《申报》是谁办的呢? 原来,美查兄弟都是英国的资本家,两人同其他外国资本家一样怀着在中国“大捞一把”的目的,于清同治初年一起来到上  相似文献   

11.
野心家江青窃得了“旗手”“功臣”之类称号,仍欲壑难填,竟大言不惭地在外国人面前自称“红学家”,为了假腥腥表示“谦虚”,又羞答答用“半个”加以限制。其实,无论“整个”也好,“半个”也好,“红学”从来就不是什么光荣称号。蔡元培等从民族主义观点出发,爬罗剔抉,专门求索《红楼梦》隐去之本事,被称为“索隐派”或“旧红学”。这种研究方法,连胡适之流也讥之为“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而胡适、俞平伯等则用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对《红楼梦》进行繁琐考证,胡说什么《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是“情场忏悔”之作。对这种所谓“考证派”或“新红学”,毛主席早给了它一个盖棺定论,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的是外国人接受职业训练师帮助解决与人沟通的问题,那么,作为中国人“闯荡”在国外,是否更需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出国就业除了就业的专业能力.学会与外国人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行者 《21世纪》2011,(1):62-62
曾看到中央台的“实话实说”中有这么一段情节,颇有感触。主持人在节目最后,问一位在中国生活的爱尔兰年轻朋友,请他说说他的希望,那位爱尔兰年轻朋友说:“我走在街上,人们常叫我外国人,使我很不自在,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都是中国人。我希望他们以后不要这样叫我。依我之见,中国人称呼“外国人”是褒扬的意思,绝无贬意,因为被称作“外国人”者,只限于白人,黑人朋友一般被称做“非洲人”,或者以肤色直接称呼。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日语的助词很难掌握。日本著名语法学家佐久间鼎博士早在1940年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专门讨论助词的问题。他在书中指出:“日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助词的性质和用法,这种特点在其他语言里几乎找不到相类似的语法。外国人学日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助词的用法。”日语助词之难,不仅难倒了外国人,就连“日本人有时也会用错”(佐久间鼎语)。日语助  相似文献   

15.
伊犁谷地,是一个美丽和浪漫得超乎人类想象的地方。中国人说它是“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说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3,(3)
新加坡《海峡时报》2002年1 2月2 7日以“外国人在上海开辟新天地”为题报道一名新加坡人和一名澳大利亚人成为最先入选上海一家居委会的外国人。这说明,中国城市也日益国际化。 新加坡家庭主妇吕莉莲和澳大利亚业务开发经理贾森·伯纳姆今年同  相似文献   

17.
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可谓是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古代的传说。在主题上,它以“追求个人价值”与“爱”置换了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在人物形象上,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赋予东方传统意义上的花木兰以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今天想就《民法总则》立法的一个条文分析入手,即第14条规定,讨论这部立法的一些得失. 这一条文在立法上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的规定进行了从不涉外条款到涉外条款的转型. 1986年《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公民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个条文只谈到了中国公民范围之内权利能力的平等性,并不涉及外国人与无国籍的人. 但刚刚出台的《民法总则》第14条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这里,自然人概念的外延远远大于公民概念,除了包括公民之外,还应当包括外国人和国际人,《民法总则》第14条的规定,则实际上肯定了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中国公民在权利义务上一律平等. 这种法条之间的法义冲突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在成为外国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到2011年1月10日,在华常住外国人近50万,比2003年底增长了近6倍。而这些洋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尤以上海最多。截至2006年底,在上海的外国人就已达到54608人;其次数北京,在北京持就业证的外国人有30484人;最后数广  相似文献   

20.
越声 《华人时刊》2004,(4):12-13
不得不承认,上海正在成为外国人就业的热土! 有一份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在上海持《就业证》的外国人逐年增多,1996年为8000人,1999年为1.7万人,2003年人数已达2.3万人,还不包括打零工的留学生、旅游者。去年上半年尽管遭遇非典,但前来就业的外国人同比还增长了30%。 此间,记者采撷了几个故事,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