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北周、隋与突厥的“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魏至北周与突厥"和亲"时自身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和亲"的目的是拉拢突厥,加强与对手抗衡的力量,故而忍辱求和,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宁。隋是建立统一局面后与突厥"和亲",其目的是削弱突厥势力,维护国家安定,因此积极主动,力求制胜,结果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突厥封建化的过程,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杨坚凭借外戚的身份侥幸掌政,不过八个月时间便代周称帝。为解释这种突起的变局,史学界常常从杨坚的家世及婚姻背景、长期篡周阴谋及汉民族崛起等方面进行考释。笔者认为,杨坚的辅政是刘等人与五王争夺权力的产物。就杨坚本身来说,他既不具备辅政的资格也未曾有篡周的阴谋,他的代周立隋只是在个人才智的基础上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隋亡实肇因于文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因隋文帝缔造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上的有功之人,所以学界往往多扬其长,鲜暴其短,实际上隋朝灭亡也与他有直接关系。在法律方面,他制法又犯法,喜怒无常,法外用刑,过于杀戮,无情践踏自制法律,“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能干,以守法为懦弱。”这不仅使隋朝已存在极不稳定的因素,也为后来隋炀帝坏法乱纪提供了依据。在用人方面,他“猜忌苛察,信受谗言”,黜陟失当,自坏长城。在齐家方面,听信妇人之言,坏乱家法,废长立幼,使善于矫饰而不当立的杨广立为太子,结果使隋文帝自身难保,子女被祸,大隋江山也毁于隋炀帝杨广之手。因而史书称:“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即隋文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朝的灭亡实肇因于文帝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体制下 ,帝王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决策 ,影响着他怎样治理国家。其所作所为直接关系着王朝的兴盛或衰亡。作为一个自信性格的人 ,隋炀帝把这类性格中的优劣方面发挥到了极致。极强的自信 ,使他争强好胜 ,开拓进取 ,营造了隋朝繁荣强大的盛世 ;极端的自负 ,又使他骄纵狂妄 ,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 ,导致辉煌功业毁于一旦 ,最终落得身死国亡的悲惨下场  相似文献   

5.
周宣帝的谥号形象,与《周书》等史书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宣”字作为谥号,属于美谥。史书中的周宣帝却生活淫乱、极度暴虐,导致了北周灭亡。这种差异是北周、隋、唐为了宣扬“天命在我”,彰显本朝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所导致的。透过周宣帝历史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到政治对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突厥的归附与隋前期的边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 《西域研究》2004,(1):4-10
通过对东突厥归附隋朝过程的论述 ,对隋前期的治边思想和边政措施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李磊 《江海学刊》2023,(1):200-208
从梁陈之际到隋朝统一的四十年间,东亚政治格局有三次重要变化。承圣三年到天嘉三年(554—562),南朝与百济同处内外危机之中,这是南朝天下秩序整体危机的表现。陈文帝仍延续萧梁政策,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并笼络新兴的新罗,但陈朝建构东亚秩序的尝试在光大元年(567)遭遇挫折。陈宣帝夺位引发华皎之乱、北周入侵,天嘉年间东亚和平局面终结,东亚诸国外交重心转向北齐。北齐以魏晋辽东、乐浪、带方郡名为高句丽、百济、新罗君主的封国名,这一体系性安排为北周、隋、唐所继承。与北朝重视高句丽的传统不同,北齐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除授百济王东青州刺史,使其控扼海道。太建九年(577)北周灭齐后,百济积极结好北周隋,高句丽则与北周隋对峙。东亚政局的这一结构性矛盾成为隋唐东亚问题的缘起。  相似文献   

8.
张敞是西汉宣帝时期的著名大臣,曾长期担任地方大员,成绩卓著:一是敢于直言,有政治远见;二是有行政才能,长于处理繁乱的地方事务;三是勇于追求个性解放。他成功之秘诀在于采用教化与刑罚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因其为官风度随便没有威仪,受到时人的指责而不得升迁。然后代有识之士却给其以极高的赞誉,成语“张敞画眉”的广泛流传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9.
隋杨广晋邸王府学士及其与政治、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开皇九年平陈、十年平叛 ,确立了南北统一的形势 ;隋于此推出其旨在巩固统一的“太平之法”。隋晋王杨广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易镇维扬 ,成为有隋治理南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杨广驻节江都期间 ,所结构的晋邸王府学士 ,是其所谓“文化战略”展开的文化建置 ;杨广“统临南服”而江左有长达近十年的政治稳定局面 ,大致凸现了这一战略及其战略构件合理建置的政治成效。滥觞于江都晋邸王府学士而长达近 2 0年的文化典籍修纂 ,是隋史上一个持续的文化发展进程 ;其间 ,杨广撤府北上 ,晋邸南士及晋邸南方文化典籍大规模北播中原 ,并及晋邸学士襄力于大业初国家图书校理 ,不啻促进了隋代南北文化步入融通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隋朝时期,在思想意识领域已经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格局,一方面,统治者治国的基本国策仍以儒学为本,自隋文帝至隋炀帝曾多次下诏,强调儒学治国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统治者对佛、道二教也极力护持。隋朝统治者之所以实行崇佛重道、二教并重的政策,是与当时思想领域的发展态势相关,也与隋朝统治者利用符图谶以得天下大有干系。隋朝统治者的崇佛重道以巩固与加强皇权为目的,绝对不允许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相似文献   

11.
夏剑钦 《船山学刊》2010,(2):F0002-F0002
<正>2010年3月16日,岳麓书社原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船山全书》总编校杨坚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7岁。杨坚先生1923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一个职员家庭,1949年3月考入北平华北大学政  相似文献   

12.
论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隋炀帝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的建立 ,加快了南北朝后期业已开始的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南北朝诗向唐诗演进的过渡性阶段 ,隋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南北诗风融合的倾向。其中以帝王之尊而为诗坛领袖的隋炀帝杨广的创作 ,更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典型。其人兼受南北两方文化精神的熏陶、濡染 ,其诗则兼有北方诗歌的贞刚质朴与南方诗歌的清绮纤丽。  相似文献   

13.
论周作人的道家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庄子一直受到主流思想界的激烈批判和否定,但周作人认为庄子的无君论、天道自然论和齐物论思想等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中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宜全盘否定。在"五四"作家中,周作人对老庄道家的态度是相当严肃而别致的,虽然他的道家立场常被他的儒家身份所遮掩,但把他对道家的好感简单地等同于消极隐逸,甚至视为他附逆的主要原因,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六代道德论     
吴天明 《中州学刊》2022,(1):119-129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忠道"而无"恕道",使无法行道的仁德君子难以自处;春秋时代进入钢铁文明时代,华夏无主而又财富暴增,其君子之道在客观上虽也利于苍生,但主观上却自私愚蠢而虚伪,并非真正的仁德君子之道,故不宜提倡;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  相似文献   

15.
辽代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文学既是当时的北国文学 ,也是中华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辽代文学的崛起 ,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北宋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要范本。现存辽代文学作品 ,以诗文为主。辽代初期的诗文传留殊少。中期以后文化趋于繁荣 ,作者逐渐增加 ,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而契丹族妇女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辽代的妇女作家以萧观音、萧瑟瑟为代表 ,其文采风流 ,不让须眉。辽代的口头文学 ,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辽代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 ,是民族发展的曲折反映 ;其国土风俗歌谣纯朴遒劲 ,指陈时弊的讽刺歌谣俚俗生动。辽代的契丹文文学 ,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代际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代”的科学规定和内涵揭示是研究代际关系和代际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机统一 ;代具有个体之代与类之代的差别 ;作为历史主体 ,代又是一个退场、在场和将进场的过程 ;在以共同的代文化为特征的代内又总出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亚代”  相似文献   

17.
蔡长青 《江淮论坛》2009,(5):186-189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辽代文学思想是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文化认同性质。崇儒修文的措施 ,不仅使契丹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也培育出一批诗人和文士 ,加快了文明的进程。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消化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 ,倡导教化讽喻的儒家诗歌思想对契丹族诗人的创作影响很大 ;但真正决定辽诗风貌的 ,却是南、北地域环境的差异 ,以及北方民族粗犷强悍的文化性格和心理气质。文风质朴 ,却自然豪迈 ,充满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19.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20.
止庵原名王进文,是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的一位30多岁的“老文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年纪虽然不大,却沾惹了一身遗老气息。他的文字刻意地学周作人,拿枯槁充平淡,从笔端排出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絮语。在他的文字当中,见不到一丝一毫关于当下现实的思考、关于宇宙人生的哲思,当然,更没有少年的激昂与伟大灵魂的悲怆。不过,止庵的这种与灵魂无关的作文风格到的确引得那些没有心肝的文士的赞赏,他们从止庵的身上,看到了徒有辞赋之才的文丐阶级的美好前景;而正是这些全无心肝的东西,他们把周作人捧为了散文大师、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