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天人合一"思想是否属于宗教范畴?"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理性,与宗教思想保持了相当大的距离,更倾向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曲线与圆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典型特征,线为动,圆为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合规律的节奏、并具有韵律的天人合一的时空统一体的美学思想观. 相似文献
5.
借用社会学统计的方法,以《荆楚岁时记》、《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中华节日风俗全书》等三种代表性岁时文献作为统计对象进行考察,总结出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节日排列重前半年轻后半年、重春秋轻夏冬、重奇数月轻偶数月、重前半月轻后半月的排列法则.中国古代阴阳观念、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古代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对节日排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评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给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概念,其次探讨了"天人合一"自然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思维的影响,最后对其时代缺陷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丰富内容,它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当今,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可以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学术”与“道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术”是“道术”的发展与运用 ,同时又是实现“道术”的途径与方法。“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经验综合性方法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方法。中国学术以生命为中心 ,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 ,并出现了两种发展走向。就整体特征而言 ,中国学术是一种深层生态学 ,对当代学术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与异域唯美主义的彻底相比,中国现代唯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更为中庸、潜隐;现代唯美批评文字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印象、感悟的特质,又借鉴了西方非理性生命观,从而体现了唯美主义主张的文学上的为艺术而艺术、行为上的人生艺术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结合,使唯美主义文体在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是指从国家的形成到秦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形态”则主要是就国家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而言的。目前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按照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或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中国古... 相似文献
11.
顾华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15-122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城市管治体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治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架构理念,已经愈来愈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并迅速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具体行动中来。文章首先扼要回顾了近20年来西方城市管治内容的主要转变,接着介绍了城市管治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分析了我国引入城市管治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最后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管治模式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客观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具有的历史信息含量是巨大的。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初衷是御寒和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上述理解也是对《易经·系辞下》"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语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岳纯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农忙止讼是我国古代一项富有特色的重要制度,郑显文先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研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就郑先生的论证方法和史料运用来看,其观点则尚不能令人信服。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的《劝农诏》和日本《养老令》的成书时间来看,我国古代农忙止讼制度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开元六年(718年)甚至可能早于唐朝。今天学界复原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中有农忙止讼的规定,但不能因此就误认为农忙止讼制度首创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民本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出现。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 ,贤明的国君与诸侯都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概览中国古代画论史,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当今画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修养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与学术智慧有着内在的联系,无论是在谈创作论还是在谈谈鉴赏论方面,都强调认识与体会的统一,可知与不可知的统一,而不同于现代文艺学的认识论的逻辑性。认识这种人文智慧,有助于人们建构当今中国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8.
刘文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3):55-57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
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能够
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亲亲相隐”思想最早源自中国古代先秦儒家“父子相隐”的理论学说,随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最终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并经久不衰,持续至清朝末年。作者考察了其思想的源起以及在中国历代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探讨了传统中国法律中的道德因素以及该制度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20.
“刑以秋冬”的司法时令思想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时期,但这一思想的起源还应早于此。自汉代起,“刑以秋冬”的思想逐渐发展成我国古代的一项司法制度,并最终在唐代得到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轻罪与时令的关系逐渐断绝,而关于死刑行刑的规定却越来越详细。司法时令制度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关”的思想,其现实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