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丽  李波 《社科纵横》2014,(2):144-146
司马迁继承先秦以来私家著书的传统,发扬孔子作《春秋》的史学事业,创作了《史记》,成其"一家之言"。司马迁对孔子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二者的著史目的、撰述笔法、编纂体例、史料处理原则等几个方面得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天道观形成于晚年谢宝笙1要了解孔子的天道观,就要解决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集中在《易传》中的“子曰”。问题是这些“子曰”是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或只是另一些经师之言?或假托孔子之言?多篇《易传》中的“子曰”是否都是假托之言,...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推崇孔子,并把自己写作《史记》比作孔子作《春秋》,在《史记》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春秋》之言语,甚至以孔子语代言.《史记》的撰著,深受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寓论于史的修史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评《唐代正史的编纂》[英]V.熊谢谢萌珍译马学印校渊源流长的中国编史传统以其二十四史著称。上自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下迄公元18世纪的《明史》,都是纪传体正史,时间跨度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代最后一年。唐代不仅编纂了8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  相似文献   

5.
《唐律》,通常指《永徽律》,即在唐《武德律》、《贞观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由于《唐律》在国内和国外(主要是东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关《唐律》的专题研究文章,尤其是考证方面的著述颇多。《唐律》既然是一部重要的封建法典,律文又极其严密,所以,文字的训诂,语义的钩玄,编纂年代的考辨,律例沿革的探究,都是必要的。但对《唐律》在我国封建法律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剖析《唐律》来  相似文献   

6.
浙江新方志编纂事业的一面旗帜──读魏桥著《志苑十二年》叶建华叶建华,男,1963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杂志社编辑。魏桥先生自80年代初开始负责领导浙江省新方志编纂工作。十多年来,浙江省新方志编纂从零起步,从无到有,至今已是硕果累累。这其间...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8,(6):142-147
《汉书》特设《元后传》以记载元后一生的经历,而不将之放在记载后妃的类传中叙述,其深刻用意,是借元后一生行事来概述西汉后期因外戚势力膨胀而迅速衰亡的历史趋势,因而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危机的集中写照。由于班固观察的深刻性、记述的提纲挈领和编纂体例的创造性,使本篇成为后代史家叙述和评论西汉后期政治史的基本依据,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汇草鲁迅作品的《鲁迅全集》,自鲁迅1936年逝世以后,主要经历过三次编纂,产生了三种版本: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三种版本各有不同的编纂思想。《鲁迅全集》的三次编纂跨越时间颇长,其编纂既浸透了数代人的心血人深深留下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鲁迅全集》三次编纂形成的三种不同版本,代表了社会对鲁迅的三种不同认识,其间包含着种种曲折是非。从版本建设的角度看,三种版本的第一种(1938年版)属奠基和开创;第二种(1958年版)属发展和变化,此变化有得有失;第三种(1981年版)则稳定而成熟,进入了较高的阶段。本文试结合以上两方面综合考察之。  相似文献   

9.
王通(公元580年?—617年)字仲淹,卒后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通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岁,只做过蜀郡司户书佐这样的小官,不久就归隐了。回到家乡后,他用了九年时间从事著述,主要是继孔子的《六经》作《续六经》,功成后聚徒讲学,宣传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他处处模拟孔子,决心为恢复周公、孔子之道奋斗终身,死而  相似文献   

10.
一、论孔子以义为标准的利益观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以倡仁义为宗旨,说其言利,皆以为不可也。令人困惑的是,孔子的儒学常读常新,仅仅是因为他把一切理想化,似乎难以立论。孔子的《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整个思想面貌。《论语》的基本概念,概而言之,最重要的有三个,...  相似文献   

11.
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全清诗》编纂筹备委员会我国古代历朝诗歌全集,自先秦至明朝各个阶段均已编讫或正在编纂,有的甚至已经实行二度整理,唯独时代最后、数量也最多的《全清诗》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浙江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干1993年10月成立了《全清诗》编...  相似文献   

13.
《辞海》(1979年版)前言云:“《辞海》是一部综合性辞书,编纂和使用时间较长,内容要求稳定。因此,……对学术问题,有定论的,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或有争议者,则作客观介绍、概括叙述,或仅介绍现有的不同看法,尽量避免给读者以片面的或者错误的知识。”孔子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辞海》编辑委员会所制定的这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编修原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然而遗憾的是,《辞海》的个别编辑同志在某些词条的编订上是与其宗旨相悖的,兹举两例,试言其详。  相似文献   

14.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2,17(1):56-56
孔子乃万世师表 ,其生卒时间不可不详。现今通行的说法是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 ,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见王力《古代汉语》、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杨伯峻《论语译注》说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 ,即公元前五五一年 ) ,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 (《史记·孔子世家》) ,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 ,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 ,即公元前四七九年。终年实七十二岁。”关于孔子生卒时间 ,公羊高《公羊传》载 :“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 ,孔子生。”谷梁赤《谷梁传》载 …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2)
<正>2015年1月9日,《金毓黻全集》编纂启动仪式在长春师范大学举行。长春师范大学校长、《金毓黻全集》编辑整理指导委员会主任赵骥民,编辑委员会顾问孙玉良、刘信君,主编姜维公、付百臣,以及各分编委员30余人出席了会议。金毓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生致力于东北史地的研究和东北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金毓黻先生的学术观点至今  相似文献   

16.
试据《尚书》体例论其编纂成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据《尚书》的体例,讨论其编纂成书的相关问题。首先,通过对《尚书》中原本作为政令文件的诰誓等所具功能性质的分析,并借助于约剂、命书等文件形式的比较,可知《尚书》的文本体例形式,原是出于现实政治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其次,由于《尚书》的编纂最后经由周代史官之手,因此周代史官很可能借鉴周代的政令文件体制,从形式上加以统一的规范修润。此外,《尚书》的编纂成书,体现了一种史学自觉意识;而周公以来以前代为戒和垂鉴后世的历史意识,恰为《尚书》的编纂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动因。最后,借助对史官执简记事职能的推考,《尚书》的最初结撰可能在西周的厉、宣之世。  相似文献   

17.
早期佛经保留了相当多的口语词 ,是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的重要语料 ,本文以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为例 ,从收词、书证、义项、释义四个方面 ,揭示了早期汉译佛经在汉语辞书编纂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伦理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创办教育,传授知识,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生前的一些重要言论,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文学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其地位却极为重要。一部《论语》,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同时也把孔子推上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圣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19.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20.
神态描写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个方面。《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应答之作,尤其善于着力刻画孔子和应答者的神情姿容,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