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许友根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2):71-74
该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及其他墓志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考证,补充了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尚未记载的部分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出身者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67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陈耀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4):58-61
此文于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登科记考考补》考出76人之外,又据有关金石、碑文、墓志、方志等等,加以辑撰,再补录唐代进士科等27人,仅为"百不存一"补苴罅漏而已。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9-33
依据记时更为准确的《明实录》和当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可以确证建文二年、天顺元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读卷官籍地、勋号、散阶之误;把殿试结束后新晋之勋号、散阶载为读卷时就已拥有,当是主要致误之由。依据《会试录》及时人所载当事人的墓志铭,可以确证《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进士的中式年龄之误。其中正统时期1处,景泰时期2处,成化时期3处。进士瞒报中式年龄,当是致误之由。其他方面也存在疏讹,刊刻疏忽和进士误报上三代直系亲属履历当是主要致误之由。 相似文献
6.
陈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6):130
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可称'完璧',但有关研究还很不够,诸多问题有待考实。骆宾王和王勃虽都曾上书求荐且后者'对策高第',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断定骆宾王也同科对策及第。骆宾王试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与制举试策体制不符及不合'时宜'、不'得体'处,其策问及对策与骆宾王的其他作品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大抵可推知骆宾王可能既未参加乾封元年的制举考试,亦未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故亦无及第之实。他未参加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获举荐,未获举荐的原因则与其以前在道王府的任职'背景'有关,其试策文可能是模拟或投献之作。《登科记考》的阙载或有鉴于此,或系偶尔疏失。 相似文献
7.
史广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56-59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墓志中有许多有关唐代科举的资料,其中进士科年份可考者十九人,年份待考者四十四人,均对<登科记考补正>有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8.
祝尚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3)
当代学者编著的《宋登科记考》最近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如何评价这部著作以及这部著作有怎样的学术意义,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宋登科记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思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26-28
世间学问包罗万象,治学门径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不开文献,离不开古人所谓治书之学,今人所谓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内容地负海涵,治理中国古典文献是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其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疆域,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本刊专设有文献与考辨栏目,其故亦正在于此。重视文献是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也是清华大学文科的优秀传统。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学校研究院授课时提出取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旧材料互证,主要谈的就是运用文献的方法,体现的是对文献的重视。为继承和光大这一优秀的学术传统,清华大学于2008年4月成立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由中文系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和文史研究的傅璇琮先生担任主任,聘请校内外专家10余人担任研究员。顾秉林校长在中心成立仪式上强调,中心的成立是清华大学继续全面推进文科建设、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刊约请中心部分研究员撰写了一组文章,或通过对具体文献的释读纠谬说明文献学的重要性,或分析传统古典文献学的当代新内涵,或介绍中心近期文献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项目,或思考整理古籍和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正体现了中心主... 相似文献
10.
陈长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58-61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东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明版《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并利用《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对《明史》和《明实录》进行了校勘,进而探讨了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有京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171-173
云南大学已故教授刘文典(1889~195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古籍校勘学一代泰斗。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庄子补正》,该书是他—生研究《庄子》的重大学术成果,其对《庄子》的考释、补正之卓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是人们研究《庄子》的必读之物。1939年陈寅恪先生为该书作序道:“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1962年张德光教授为该书再版作《庄子补正跋》又曰:“补正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微补阙,实为精心刻意之作,足资治庄学者… 相似文献
12.
杜志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07-109
文章辨析了《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关于侯景之乱的几条歧异史料,包括侯景是否善于骑射、侯景起兵时的军队数量、建康城被围后城外的梁朝援军数量等,认为侯景善于谋略,也善于骑射,侯景起兵时的军队在万人左右,建康城外的援军数量为二三十万。 相似文献
13.
14.
韩国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3):96-98
关于孟子的文论思想,目前谈论较多的还是他的批评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养气知言,有关他的 本体论、创作论思想:诗以言志、乐不可已、言近旨远,则直到今天仍然较少人论及。这样的缺憾不仅影响到 了我们对孟子文论的全面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孟子批评论的理解表现的很不深刻。 相似文献
15.
黄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1):94-100
从媒介理论的角度,任何史料,都是一种媒介。这不仅表明它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并且具有自己的体制制度、运作方式和性质功能。这不仅规定了史料的记述方式、目的和存取方式,而且对史家的选用采纳也设置了边界。作为媒介的史料,就是历史的一种制作,寓含着其特性、时人与事件、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具有自己的历史,同时又开拓出不同的历史"现实",创造出各自的"传媒性"感知。它们互相纠缠勾连,却不能用一个尺度规定它们的质量,从而消解其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从媒介的视角出发,一方面可以改变以往只是以内容为据的史料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树形"的历史书写惯习中转移到"根茎"型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不同史料媒介关于历史的不同拓展、生长和并置。 相似文献
16.
王献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7
黎族文身源远流长,从远古一直延续到当代,对黎族文身的记载亦不绝于史。论题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各个重要时期的汉文古籍中记载黎族文身的相关史料,并加以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姚澄清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1):8-12
依据新发现的清乾隆二十七年、同治十二年、民国十年等三种不同年代的《平西汤氏家乘》所展示的详确世系源流,参考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汤氏始迁祖墓葬、宗祠遗址及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汤氏庐舍等不可移动的文物,阐明:汤翁远祖唐末梁初来自苏州,开基江西南丰;其一世祖宣慰公于后晋居官临川;十六世祖铁郎公元末明初(永、宣之间)始迁江西广昌县白水寨(今赤水镇);汤翁生于广昌,明嘉靖四十年避乱流寓临川、终老临川。 相似文献
18.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85-88
本文利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所提供的原始文献,补充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史书尚未记载的唐代进士出身者6人,明经出身者6人,制科出身者3人,同时对涉及唐代科举人物的其它资料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刘达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43-49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