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男女主人公狄姆斯迪尔和海斯特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所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 ,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 ,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3.
陈岳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19-21
《河边云雀叫得欢》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杰西卡.安德森的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曾经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这部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一位辗转回国的七旬老妇人劳拉一生的悲剧命运,劳拉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压抑与等待中虚度。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说和焦虑说来分析主人公劳拉悲剧的一生,并得出了劳拉的悲剧是社会文化的悲剧、也是女性自身的悲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爱邦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1):7-9
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涵义、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积极伦理意义 ;破除传统对理性的过度崇拜 ;道德选择的先在性 ;在义利关系上张扬人的利益 ;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王方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有一百多个疑问句,或有疑而进行特指问、是非问,或无疑而加以反问、设问.从修辞学角度出发,以疑问句这一重要表现手法为切入点,可以分析莎菲在看待人情事物时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内心深处的困惑、迷茫.莎菲在不断的困惑中艰难探索,思考崭新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疑问句的运用为塑造莎菲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肖建荣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4-47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董靖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艾·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在描写主人公雅夏心理活动方面非常细致,因此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对雅夏的"本我"和"自我"矛盾及"超我"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论证雅夏最终皈依犹太传统的必然性.由此来反映辛格的从背弃到回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61-63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20世纪最富有争议性的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其中一例。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很多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无意识、性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结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美妇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作品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以及人格结构3个方面,论述了劳伦斯作品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相通之处,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王向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34-37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孔刃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103-106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周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5-88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龙彦竹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74-77
本文通过对《死火》中"情与理"的解读,对鲁迅、许广平的恋情在文本中的表现提出新的看法。他们分裂的自我焦虑症状的消失和主体性的确立,对传统道德和家庭规训的反叛,揭示出二人内心结构的二项冲突从对立、平衡、到最后消解的过程,从而看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建立自身个体合法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自然·自我·自由——艺术的三个象征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海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2):44-52
从“象征”的视角 ,将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象征性表达。象征意义的投射有三个维度 :外部世界 ,即“自然” ;内心世界 ,即“自我” ;理想世界 ,即“自由”。从这三个交错的维度观照艺术 ,可以将摹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融汇于同一参照系 ,而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在表现主题上的变迁 ,则是象征关系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朱惠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56-58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18.
张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65-68
作为特殊的一类语言范畴,颜色词体现了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从红色这一语言符号入手,比较红色在汉、英、法三种语言中的文化相同性和非同性,旨在促进三种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促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贫困生、心理困难生和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三困生")的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目标内容、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对484名大学生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影响"三困生"学业、心理、行为的心理机制。结果:(1)"三困生"的目标内容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目标能正性预测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而外部目标与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关系。(2)"三困生"的外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生,他们体会到更少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也较低。(3)在外表吸引力和经济成功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在生活满意度上,城乡差异显著。结论:"三困生"的目标内容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密切相关,引导"三困生"树立正确个人目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20.
略论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国剧”理念的差异——“国剧运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为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24-26
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均是“国剧运动”的中坚,都为“国剧运动”的倡导不遗余力地努力,而且都撰写了代表“国剧运动”倡导者们的艺术理想和包含了他们艺术个性的专题文章。但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国剧”理想和戏剧主张时又是有差异的。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核心是崇尚“写意”,赵太侔的“国剧”追求世界性的通性与民族性的个性的融合,熊佛西则强调和重视戏剧的“内容”先于“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