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末,西方福利理论界开始认识到,原本在克服福利提供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第三部门也存在失灵问题.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利益群体,生活上大多需要专人照料.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保障残疾人的生活和权益,近年来,更是将构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提上重要日程.理论上,第三部门可以广泛发动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但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重要力量的第三部门也存在失灵问题.因此,加强政府引导,以机构能力建设为关键,以居家服务为基础,才是构建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①诠释第三部门的兴起,创立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第三者政府及志愿主义理论;②解读第三部门发展趋势,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组织生态学、新制度主义及多元福利的解释范式。近来,第三部门研究兴趣主要聚焦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第三部门社会角色、非营利组织发展与转型、慈善与志愿、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总体看来,国外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成长阶段,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对全球兴起的结社革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第三部门的理论研究才刚开始,就被学者们奉为拯救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良方,关于第三部门组织的神话由此传开。本文从独立性、纯洁性、志愿永恒等三个方面对第三部门组织发展神话进行评析,认为要发展第三部门组织,不仅要抓住组织的外部效应,还应从组织的内部效应入手,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受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快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矛盾也进入多发期,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克服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失灵的弊病,本文意构建以政府为核心,政府与媒体、政府与第三部门、政府与公民、第三部门与媒体、媒体与公民、第三部门与公民多元联动的新型治理机制,破解群体性事件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5.
运用共生视角研究第三部门的共生内涵,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急需第三部门的"嵌入",这一组织制度创新形式的双重性是共生的根本原因,比较优势、相互需求、多重博弈使得第三部门与其他组织选择共生作为共同生存方式,并形成互利、双向、变迁、多重、地缘等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协调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创了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新纪元."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的普遍存在,表明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摆脱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途径,并非是在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三者紧密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与协调机制,才能共同完成公共服务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农民教育的推进过程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命题中互相补充、互相博弈的动态过程,必须保证政府在目前推进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要准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权利边界和职能定位,引导农民教育事业的市场化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其中的作用发挥;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发展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职能,培育多元教育主体,全面推进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三部门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消除志愿失灵议题上,现有研究聚焦于三部门合作的解决方案,未能区分“失灵”的不同场景,更无法回应和解释经典理论与现实经验之间的悖论。在萨拉蒙提出的志愿失灵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第三部门抗击疫情的行动分析,探讨互联网对志愿失灵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置于公共危机的特定场景,任务的时效性和复杂性会导致跨部门之间合作变得异常困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第三部门扩充慈善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消除家长制作风和提升服务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志愿失灵,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志愿失灵的既有研究成果,还从实践角度分析了互联网+慈善背景下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意涵。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第三部门兴起的条件可归结为下述四个方面:公共权力控制方式的松动性变革是第三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政府一市场”二元体制的博弈困境为第三部门的嵌入创造了机遇条件;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禀赋优势为其介入公共事务治理创设了资质条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公共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变迁为第三部门的滥觞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中,社会组织一向被学界视为匡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重要部门;而另一方面,潜在的志愿失灵的困境也需要政府的匡正。实地调研发现,政府在解决志愿失灵问题时也存在自身“失灵”的现象。具体而言,政府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组织资金短缺、服务内容及对象偏差、服务供给决策中的家长制作风等问题,难以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来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而社会组织面临来自政府支配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和主要精力用于应对政府或第三方评估。因此,简单地认为政府可以匡正志愿失灵的观点或许是一种想象:政府在治理志愿失灵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帮助社会组织实现应然的社会目标。因此,除期待社会组织的成熟和自治能力外,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应是良性有效的政社合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地质遗迹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保护工作开展较好。文章总结了中国地质遗迹的价值、中国地质遗迹保护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自然保护区阶段、地质遗迹保护区阶段、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阶段以及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地质遗迹调查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遗产旅游热潮中,正确、科学地处理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管理好世界遗产,确保世界遗产代代相传,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公约的指导下,健全遗产保护法规,端正遗产开发观念,是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代表了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世界遗产资源的国家,从而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达35项,包括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6项和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4项。本文总结了世界遗产现状,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此外,本文还就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指出了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遗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许多保护和弘扬中国各民族丰富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政策、意见和建议基本上没有站在民众的立场来考虑。广大民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之所以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成败的关键,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是由民间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其次是由民间文化传承的方式和保护的目标决定的;再次是由当今世界民主化和民族自治发展的趋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申遗越来越火热,世界遗产及其保护主体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问题的厘清,关系到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权责、动员和参与性等问题。通过对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背后的理念根源进行梳理,从比较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世界遗产地及其保护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明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冲击下,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都面对着种种现代化进程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矛盾。同时,设计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已经被世人所认识,我们如何利用设计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它迷人的魅力,并得以完整的保护?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设计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优选手段,如何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具有创意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对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知名度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多元化、可用资源的增多等,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也带来了当地政府、当地民众、游客之间的利益纠纷。应该借助申遗成功的积极影响,采取扩大宣传范围、申请花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健全文化传承发展制度等措施以摆脱困境,更好地推动申遗成功后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