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371年的平蜀战争,是朱元璋统一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元末各起义集团力量不断消涨,尤其是朱元璋集团日益壮大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朱元璋平蜀胜利的探讨,正确认识朱元璋取胜及夏政权覆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朱元璋的研究,以往似乎更注重于其政权性质、历史地位及明初重要政策的评价方面.本文以朱元璋的出身和主要经历为线索,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朱元璋文化性格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朱元璋在由一个佃农子弟上升为封建帝王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社会角色转换,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以往文化性格的扬弃,在朱元璋的文化性格里,既有佃农的勤劳朴实、机敏狡猾,也有游民的豁达豪爽、无所顾忌,又有地主豪强首领的勇猛果断、宽厚大度,还有封建帝王的贪权专制、猜忌多疑.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使朱元璋成其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3.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以重典治吏的政策来打击元末的豪强地主,甚至包括建明过程中的功臣宿将,想以此来缓和人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保住朱明江山.但地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土地兼并周期性的经济问题,决不以朱元璋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英宗以后,各种矛盾增加,全国各地爆发了无数次农民起义.沉重的赋役及土地问题,成了斗争的焦点.本文试对武宗时期四川的一次农民起义进行剖析,探讨其起义特点与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西安说”与“西宁说”明洪武初,朱元璋遣徐达统大军北伐,攻克元大都后,又西进而席卷关陇。洪武二年丁丑(1369年5月19日),元地主武装李齐思投降于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过了两天,徐达东入安定州(今甘肃定西县),此后的任务,根据朱元璋的指示,是攻取庆阳、宁夏。其进军路线是:自安定,经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州(今甘肃静宁)越六盘山东进。明军兵多将广,旦系得胜之师,所向披靡,于是《明太祖实录》卷40出现了如下记载:  相似文献   

5.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区,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淮西功臣集团"被朱元璋彻底铲除。"淮西功臣集团"的兴起,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历代开国元勋相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韩林儿简论     
元朝末季,群雄蜂起,腐朽的元皇朝终于为农民大起义所推翻。韩林儿(?—1366)建立“大宋”政权,雄据中原长达十余年,成为反元斗争的一面旗帜和杰出领袖。朱元璋继承韩家政权的反元基础和发扬其“复宋”传统,得以最终成就灭元大业,重建新皇朝。《明史》作者称:“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这反映了纂修者的阶级偏见,与史实不符,有失公允,应予拨正。一、反元斗争的通俗旗帜元末农民战争具备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传统特点,把韩林儿造就成反元斗争的一面通俗  相似文献   

7.
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告祀天地。登临宝座,建立了朱明王朝。次年四月,朱元璋即“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明史·太祖本纪》)。三年四月,“择名城大邑,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正式确立了封藩制。对于朱元璋封藩之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社会诸矛盾的斗争日趋激烈。除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主要矛盾之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其中李唐王室与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焦点。围绕这一矛盾,展开了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斗争,庶族地主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世族地主从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出发,时而站在王室一边,时而与藩镇勾结。庶族地主集团为了争取政治上的出路和经济上的发展,主张削平藩镇,取消世族地主特权,加强王室权力。这样一些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到  相似文献   

9.
试论孙吴建国过程中北方地主集团与江东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高敏约在61年秋,曾写《东吴时期江北流人集团与江南地主集团的矛盾斗争》一文,认为孙氏父子兄弟据有江东最早而称帝最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江北流人地方集团同江南地主集团的矛盾斗争,拉住了孙氏父子兄弟迅...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贫苦佃农的家庭,曾在“家道惶惶”的境况下“托身缁流”,作过游方僧。在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开始以后,破产的农民蜂起响应,朱元璋在“四境逼迫”的情况下,也卷入了这一斗争的行列,投身于郭子兴军中作了一名亲兵。这是朱元璋一生中重大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后,他逐渐蓄积力量,扩大地区,统一中国,建立起为时约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一个家长式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是和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明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决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决不否认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历史学家在探讨元末明初之际时,是应该给朱元璋一定的公正评价,而不能忽视和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元末割据群雄蜂起反元,以兴复汉统或重建宋朝为政治号召,宗教方面的背景则在于白莲教.韩林儿之被拥立为"小明王",朱元璋之国号"大明",皆与白莲教有关.在白莲教的主要经典<大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就是"明王".由"明王"尊号而来的"大明"国号,使朱元璋部下的红军与儒生两个主要系统的武将文臣均感到满意;而朱元璋本人,则自居为出世的"明王",以此来纪念其佛徒的出身.  相似文献   

12.
明初以来,朱元璋形象塑造成了野史笔记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史学观局限,其时文人书写朱元璋既有历史实录,亦有动辄以天命来书写朱元璋的符瑞不经之说,其中的谀颂书写前代历史典籍中对英雄帝王的书写毫无二致.随着时代的演进,朱元璋形象在明中后期文人笔下更为丰富,忮刻残忍等反英雄形象的一面不断书写,反映出朱元璋集体记忆的褒贬取向呈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农民出身的封建帝王。反元斗争的实践,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使他深知:保国之道,藏富于民。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厚民生的富民政策,并取得了可喜成就。明初呈现出家给人足、国强民富的安定局面,为朱明王朝的长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于毫州,定国号曰“宋”,建元“龙凤”,各地反元的农民队伍大多尊奉之。朱元璋不仅接受了韩林儿所授的官爵,而且于每年正月朔旦设韩林儿御座于中书省,行庆贺礼,以示尊崇之意。刘基受朱元璋礼聘到金陵后,初遇行庆贺之礼,怒而不拜,云:“牧竖耳,奉之何为!”这一历史事实,史家称为“撤座之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相对和平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的反奸清算运动的性质与特点。作者认为,汉奸地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代表了农村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在抗战胜利后进行反奸清算运动打击汉奸地主,成为土地改革的全面演习。山东农民发挥历史首创精神,创造了有理合法向地主夺取土地的经验,为中共中央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4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实际上,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一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生前没有做过皇帝。右元  相似文献   

17.
明对北元策略的变化 元朝至正末期,内讧日炽,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为两个集团。朱元璋利用这个时机,完成了东征南伐的战略目标,扩大了地盘,充实了军力,开始北伐。确定了建立全国政权后与元朝蒙古贵族残存势力间斗争的基本策略。这个基本策略的指导思想是:洪武元年北伐行前朱元璋谕徐达“元运已衰,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①但明王朝在北伐节节胜利的头五年就已违背了既定策略,特别是错误地估计妥欢帖木儿卒去之后北元形势的恶化,离开事实做根据,陷入盲目主观臆断,放弃“君主漠北,朕主  相似文献   

18.
明凤阳中都的建立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明中都城经历选址以“求升崇”、规建以“显正统”到罢建以“横权势”三个阶段,其建废反映了明洪武朝初期政治风向的变化,从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演进上看:中都在明洪武朝的昙花一现,既决定于明洪武朝初期朱元璋追求帝位和国朝的正统性、维护中央权威、平衡君臣权势的主观变化,也与淮西集团追求培养地缘权势、维持朝堂利益有关,而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的调整,则营造了明初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9.
略论秦汉时期两大地主集团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和西汉二代的地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对立以及治国方针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集团——关中军功地主集团和关东地主集团。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王莽篡汉的二百余年间,两大地主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信仰,以多种方式长期对抗,是当时国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着政治风云的变幻。  相似文献   

20.
一、辛亥革命時期參加反滿革命運動的光復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組織?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它是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政治代表,也有人認為它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但這兩種意見過去都沒有深入闡述,近年來漸漸為人注意,筆者曾發表《光復會性質探討》一文參加討論,同意光復會是地主階級反滿的革命組織不是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我的根據主要有下列幾點: 一.光復會是在清朝政府徹底投降帝國主義,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當時中國人民要反對帝國主義的掠奪,首先就要推翻清朝政府,漢族各階級愛國人民都以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地位參加了反滿的革命鬥爭。漢族地主階級中的愛國士紳也參加了反滿的革命鬥爭。二.光復會領導層的顯著人物多是出身地主階級,光復會的其他會員以及與光復會有密切關係的群眾也有不少是地主紳商。光復會在革命活動中經常得到地主士紳的援助。固然我們不能單憑階級成份來判斷政黨性質,但未嘗不可作為我們參考的依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