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伟 《民族论坛》2009,(11):18-20
<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沐浴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城步苗乡13个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地区政治祥和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2.
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印度人有2500万之众,分布甚广,其总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曾经非常冷淡,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情况略有变化,最近十几年则发生了质变。目前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实行双重国籍政策,试图通过该政策借力于海外印度人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印度经济腾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机构识别和建构的民族政策问题,与社会现实的族群关系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使得民族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偏离.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下,民族政策中存在的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调整和改变,将会对我国族群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民族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纠正对民族问题的泛化理解,将涉及族群因素的政策更多建立在市场、公共服务基础上,在族群间建构多维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4.
泰北主体民族泰庸人和中国西双版纳主体民族傣泐人属同一族属,由于分化时间较晚,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相互之间有协作,也有冲突。但协作大于冲突。14世纪末泰庸文化圈的形成,对傣泐人影响深远,进一步增强了泰庸人与傣泐人之间的相似性。了解两地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人们对两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增进中泰双方共识,加强两个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野对中国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原则上做出建设性的原则探讨,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服从社会公共价值观,在转型期的中国更是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杨圣敏):各位老师,各位领导: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的穆尔塔扎耶娃教授前来访问并作演讲。今天她准备作一个关于乌兹别克斯坦民族问题的演讲,主要内容包括1917~1990年这段时间的民族关系和前苏联的民族政策。我先介绍一下她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建国前后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加拿大政府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全面改善了其国内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坚 《世界民族》2015,(2):13-24
强制同化政策是西部边疆开发殆尽的美国为彻底解决印第安人问题而在19世纪后期开始采用的一种激进战略。它以取消部落主权、拆散保留地、瓦解部落、赋予印第安人公民权并改变其思想认同为手段,试图将印第安人改造为按白人方式生活、融入主流社会的单个美国公民。强制同化政策是否定种族、族群集体权利与不宽容异质文化的美国传统自由主义在印第安人事务中的运用与移植,虽然出台之初,白人社会普遍对之寄予厚望,但因其在道义原则上种族歧视的实质,在工具效应上不能替代民族融合所必需的长期过程,也无法使弱势民族短期内顺利适应主流社会,在实施过程中又赋予支配群体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使其获得权力滥用的途径,鼓励其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在实施半个世纪之后惨遭失败而被废止。美国强制同化印第安人战略的目标、措施、困境及结果,虽有其特殊性,但也有普遍性,可以为后来者鉴。  相似文献   

9.
泰北泰庸人与老挝泰佬人虽然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但却是同源民族,而且分化时间较晚.加上泰庸人通过泰庸文化圈对老挝泰佬人进行过文化输出,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兄弟之邦”的友谊,主体民族的统治阶层之间也保持着相互联姻、共御强敌的协作关系,极少发生冲突与争端.  相似文献   

10.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并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当成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历次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解决中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历代中央王朝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无不将屯田作为解决粮食运输困难的重要措施,以服务于国防目的的军事屯田方针长期不变。18世纪以来,随着新疆逐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新疆屯田从临时性以边养边措施演变为持久的到全国性的经济开发的一部分,改变了新疆的经济格局。作为一项前近代国家的传统边疆经济政策,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后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对新疆近现代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广西城镇商业网络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明清时期,伴随着邻省经济性移民的大量涌入,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出现了一批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城市与口岸。于是以它们为核心,依托所在江河流域构建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经济和文化的城镇商业网络。但缘于内向型经济格局的制约,加之地理的封闭和特定的生存环境,直至19世纪末,广西仍未形成全省统一性的城镇商业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柳陞祺 《民族研究》2004,(1):92-101
本文以清代档案为基础 ,探讨 172 7— 172 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治藏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指明当时西藏内部的治乱与清 -准噶尔蒙古双方和战全局息息相关 ,雍正帝一直认为西南一隅的西藏问题如处理不妥 ,西方北方蒙古诸部则疑贰不附 ,卫藏虽远在边陲 ,实际上是“社稷生民忧戚所系” ,因而秉承其父康熙帝的遗志 ,继续执行积极的治藏路线  相似文献   

14.
端方与清末满汉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满汉矛盾日益激化,排满成为革命派进行舆论动员的口号。端方作为具有革新思想的清廷大吏,充分认识到满汉矛盾的巨大危害,对消除满汉畛域提出了系统的建议,为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何达 《民族学刊》2021,12(3):87-93, 104
乾隆年间,先后共有七位将领担任成都将军一职。七任成都将军在川边地区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清政府的一系列边疆教化政策;继续实施朝贡贸易政策,协助派遣川边地区土司轮流觐见;及时传达清朝中央谕旨,宣扬中央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川边地区的驻兵进行屯田,以促进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都将军在治理川边地区时推行清政思想,采取刚柔并济、恩威并用的治边措施,增强了川边地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了川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成都将军设置之初,两金川地区平定之始,成都将军针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多侧重于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川边地区的屯兵驻防、清政府政策的推行等方面;在川藏边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时期,治理侧重点则在于以前期的治理为基础,逐渐处理和完善两金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该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清朝重新统一西北边疆地区后,将归附的少数民族分为“内藩”和“外藩”两部分,对后者,清朝实行了与内地少数民族截然不同的羁縻笼络政策,主要包括强调和保持中亚藩属各部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不设官置守,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不介入各部之间的纷争;实行贡赐性质的绢马贸易几个方面。在清初,这些政策加强了双方联系,维护了边疆安宁。但在清朝后期,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最终给沙皇俄国的侵略以可乘之机,换来了丧失疆土的恶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素称自己属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派别。本文认为 ,从明代开始 ,哈乃斐教法从“法”的范畴走向“俗”的领域 ,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清代苏非派产生后 ,教法从“一元”演变为“多元” ,成为一种“内行外明”的礼仪制度 ,中国苏非派穆斯林遵行的教法是融苏非主张、本土习俗和哈乃斐教法为一体的一个“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9.
清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透视明清中央政权交迭之际的西藏形势入手,对清初中央王朝针对这一形势所制订的治藏政策及其特点作了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元明之际,受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影响,西域、甘肃的伊斯兰教有了很大发展,是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由西向东逐渐传播,且受元明两朝统治者对该教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