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权力拜物教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两者奇妙地交杂在一起,成为我国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两大“痼疾”。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视。 权力、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特定的历  相似文献   

2.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3.
教育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受人关注,也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被人们寄予了如此之多的希望,仿佛教育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当然,人们对教育的厚望本身无可厚非,但教育究竟能否满足人们的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4.
三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宋福僧我于1963年写《“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甘肃师大学报》,1963年第4期),1988年又写《再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  相似文献   

5.
改革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是谁也不能扼止,更是谁也无法逆转的。 但是,作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奋斗了这么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非改革不可呢?为什么象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搞改革就意味着没有出路”,“把改革当做第二次革命”呢?对此人们虽已作了不少阐述,也确有一些深刻的见解,但是总感到在理论上还有言而未尽之处,或者说讲得还不那末彻底。本文愿就这个问题继续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美国已经“衰落”了,还是正在“复兴”?一个时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一部分学者指出美国已走上衰落的道路.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复兴的形象比衰落论者所描绘的衰败形象更接近美国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缺乏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于是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当今美国仍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经济,可以说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键.在此,我们将概述学术界的几种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以期将讨论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这个时间现象在历史上虽然千百次出现过,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地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引起对民族素质建设的沉重感和紧迫感。期间,我国将从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并开始向所谓“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迈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推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两种转型重叠交织在一起,不仅对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向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转型挑战。ZI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谁就能争得战略主动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奋斗史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方案陆续遭遇失败,亟需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的引领,亟需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的叙事范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出场语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生动实践,通过接续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四个“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四个“伟大成就”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归宿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其显著的优势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作为封建社会末期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八股文,它虽在我国明清五百年间的历史舞台上红极一时,然却在中古文化向近代文化悄然演进的世纪交替之际的1902年被送上了历史的祭坛。这种极富悲剧意味的角色转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风光”了几百年且被明清统治者捧为“以励实学而拔真才”①的“法宝”的八股文,会在清季走向衰落以致“寿终正寝”呢?我以为,尽管八股文的衰落以致最后被废除,如同它的产生与兴盛一样,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明清五百年间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倘没有像李赞、王夫之、颜元、黄…  相似文献   

10.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理论中最难的部分之一。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议会议员格莱思顿的一句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许多人研究过货币理论,但谁都没有马克思研究得那么透彻。这里,我主要谈三点体会:一、关于纸币和黄金的联系;二、关于纸币流通规律;三、关于货币拜物教。  相似文献   

11.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谁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这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人们所普追关注。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重温了邓小平同志有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农民自主权的论述,认识到农户才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本位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一、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飞跃”思想上:“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  相似文献   

13.
试论道德真理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从其产生开始就成为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诚如黑格尔恰当地将道德称为社会的“精神连结物”,因而人们从来没有对道德的社会功能加以怀疑。而对道德的本质却从来众说纷纭。“道德真理”是否可能?“道德真理”的内容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14.
异化和拜物教分别是《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对比。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发展延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逻辑方法上已经否定了异化理论。其实,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统一。一方面,拜物教理论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使异化理论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另一方面,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拜物教理论得以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正是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王盼春 《中文信息》2013,(9):159-160
2012年度,“梦”字当选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十八大到两会都出现在了举世瞩目的场合,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实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捷克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的主要著作《具体辩证法》中,“拜物教化实践”是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生存异化的一个主要概念。缺乏生存要素的实践构成了拜物教化实践,拜物教化实践使得劳动成为缺乏创造和生存体验的单调重复的谋生性苦役,并且产生了“伪具体世界”,人失去了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拜物教化实践是实践的特殊形式,但是科西克的实践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根本的差别。他虽然声称以《资本论》的科学方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他将这一科学方法奠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逻辑之上。因而科西克通过“拜物教化实践”及其具体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属于新人本主义式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存在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与现代新儒家——再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玉顺 《学术界》2006,(5):116-119
“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既不足以概括现代新儒家,更不足以概括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它并不能揭示儒学复兴的当下的现实生活渊源,反而有导致原教旨主义的危险。然而不论是当年的现代新儒家、还是当今的儒学复兴运动,究其生活本源,都是一种“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这是因为,儒家、儒学、“儒教”从来不是某种现成固有的东西,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生成着的。所以,当前的儒学复兴绝非什么“文化———保守”的问题,而是“复归生活,重建儒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就有“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心危机)之说。仔细辨别起来,“三信危机”各有不同指向:信心是自我指向自我的(自信);信任是自我指向形下之非我的(信任政党、政府等等);信仰是自我指向形上之非我的(宗教之拜神教信仰、意识形态之观念信仰为真信仰,而拜物教——权力、金钱拜物教信仰等等则为假信仰或信仰危机)。90年代,又有精神危机、文化危机、精神文化危机之说。因为文化无非是精神的映射,所以精神为内在之本质方面,而文化则为外在之现象方面。笔者在本文中,取“精神危机”为研究课题,从精神本身内…  相似文献   

19.
何期 《学术论坛》2007,(1):191-194
美国品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20世纪初由于受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批判而逐渐走向了衰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传统的品德教育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始了其复兴历程。美国品德教育的复兴表现在多方面,如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的参与,政府的支持,各种品德教育机构的成立等。美国品德教育的复兴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