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旨趣,认同自然界蕴含内在生态审美价值。生态论自然观奠定了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构成了生态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层面。生态审美关系的存在论根基是人和自然界的生态关联,生态审美关系的生成依存于人对自然界的生态化体认。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既是审美的理念,又具有规范功能,要求审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彰显绿色价值。生态主义价值观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相统一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4.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初登文坛的他除将情怀诉诸"乡土"外,还将目光聚焦于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在大量的自然写作散文中诠释了敬重生命存在的生态审美诉求、童年生境的理性触摸、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精神生态反思等丰富的生态审美蕴涵,凸显他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与诗性智慧,旨在唤醒人类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生态写作主要通过两种话语系统演绎现代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科学影响下的自然科学话语,以及与本土资源对接产生的诗性话语系统。诗性话语的建构,是新时期生态写作在审美层面的本土化生成,并以此形成与世界生态写作的对话。其话语体系体现为:故事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产生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时间哲学;话语层面,"立象尽意"的话语建构方式,在勾通自然万物的内在关联中呈现文本形态层面的生态伦理精神;思维层面,对"人道"的认知与对"天道"的认知相通,一方面通过"推己及人"获取对待万物之理,在人际伦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生态伦理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确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是头等大事。于坚、贾平凹等中国当代作家的生态写作影响深远,但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例如革命意识形态、人道主义话语、消费文化等语境中的反生态写作,比比皆是,影响很大,流毒很深。这些反生态写作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忽视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不尊重生态规律,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在精神受到损害。梳理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能够从反面警醒世人,促使作家超越反生态写作,承担生态启蒙之使命。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审美体验是否存在。程颢"浑然与物同体"、"观万物皆有春意"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类似于生态审美体验的自然审美体验,其相似之处在于两种体验共同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带来的精神愉悦,其差别在于程颢自然审美体验缺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一维。由此,考察程颢的自然审美体验至少可以为我们理解生态审美体验提供参考。而通过对程颢思想的梳理,我们发现,"天理"世界观和"仁者"伦理观是程颢自然审美体验产生的观念基础。这就启示我们,生态审美体验的产生也应当建立在一套自觉的生态观念基础之上。值得强调的是,审美体验是当下的体验而非分析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体验就是生物本能的反应。生态审美体验立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抵抗与反思:现代性症候的生态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对生态危机现状的揭示,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考,其实暗藏着现代性的蕴含。通过书写自然世界的神性,建构返魅的世界;拷问主体性张扬的无限制的欲望;省思工业文明与科技的现实后效等三个方面,生态小说表达了一种对现代性的抵抗与反思的话语。这种对现代性反思话语在有着平衡和警醒意义的同时,尚需增加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对于物际生态有着理想化的展现,但现实中我们应拒绝生态完美主义的诱惑。小说中人与自然物奇异的对话无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应被界定在良性的范围之内。幻化的笔法,使小说中的自然物得以获得其生态主体性,这对于当今生态文化之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美国作家凯瑟、福克纳和海明威在创作中用原始主义来对比和批判现代文明带来的痼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现代人破坏自然的痛惜之情.作家们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向往工业大潮冲击之前那种简单纯朴的传统的田园生活.作为现代环境疏离状态的回应,他们在作品中将时间和地域上向远逝的历史和偏僻的荒野转移,避开现代物质特征的生活和工业化的都市,体现委身于自然与环境的原始先民的高尚.当然,现代文明人渴望土著印第安人或化外之民那样委身于自然和环境的生活方式,退回到一种简单、干净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社会不可能倒转.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紫颜色》中生态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在《紫颜色》中,生态意象得到了巧妙地应用.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它存在分别与书中各个女性形象的描写紧密相连.生态意象的转换贯穿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和女性人物命运的变迁.对女性形象的生态塑造反映出艾丽斯·沃克前瞻性的艺术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黄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黄石市1999~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79342hm2逐年增加至2004年的2.34330 hm2,生态承载力在0.51 hm2上下波动,生态赤字由1999年1.30909 hm2增加至2004年的1.81928 hm2说明黄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黑龙江漠河的白山黑水之间走向文坛的小说家迟子建,其独特的童年生活经历令她对现代文明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抗拒。尽管迟子建从未在其作品中标榜自己的生态信仰,其仍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生态创作模式。她通过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质疑与反感,对大自然灵性的生态感悟,完成了对生态的解构与重构,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生态创作视阈。  相似文献   

17.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产品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性劳动、管护性劳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维护生态安全、 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产品和服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劳动的生态化。 生态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自 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走向分裂,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下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劳动 促进自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的统一,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产品具有生 产性、亲自然性和人民性特征。建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需要以人与自然为共同主体,以生态劳动 为实践基础,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徐刚为代表的作家在生态文学创作上获得丰收,而在批评界却遭受冷遇。这种现象引发了对生态批评何为的思考。生态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延伸,文内文外均能有所作为,主要能促进生态写作、掀起生态阅读、保护文外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