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道 《金色年华》2010,(6):27-27
失去的东西方显其价值,这话同样适用于道德。我开始知道世界上有道德这回事,是在“文革”后期读小学时,那时全国人民都在大批孔孟之道,传统美德成了封资修,父亲揭发儿子、妻子告发丈夫成了最时髦的革命行为。经过“文革”的疾风暴雨,又经过近二十年拜金主义的解构,数千年积蓄起来的道德资源终于被扫除尽净,我们于是进入了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一个既没有旧道德又没有新道德,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化,要想重建道德,非把孔夫子请回来不可。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发展,同时受到西方“性”自由思潮和所谓人权的影响,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纳妾、养小蜜等违背社会公德和婚姻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给稳定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各种违反婚姻道德的行为,就要求我们加强婚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今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德治”和“以德治国”,受到全社会上下普遍关注。重建一个道德中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课题。而《道德中国》的再版发行,非常及时,值得研读。《道德中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著,而是王蒙、何清涟、邵道生、徐友渔等数十位著名人文学者文章的合集。分量极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描述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道德面貌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学者们  相似文献   

5.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6.
袁绍成 《职业》2013,(12):33-34
大学生“道德银行”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产物,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离不开网络。具体来讲,网络运行是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目标的实现平台,大学生应在网络社会里实践“道德银行”。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媒体登载的评论、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论著或各界人士的私下议论中,常常听到对不合现行大多数人观念的性行为的极端情绪化的负面道德评判,并且这种评判经常伴随要求对此类性行为进行法律干预的呼吁。同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自以为“开明”的人士对此类性行为表示“宽容”,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此类性行为不合道德,但道德应与法律分开,应该让社会舆论与风俗习惯去解决道德问题,而不应该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去解决。  相似文献   

8.
一个“见死不救”的社会是可悲的,一个“见死不救”的人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救助。在“好人难做”的背景下,让“助人为乐”、“见死相救”的道德回归,我们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法律也应当伸出援手,以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为道德“撑腰”。  相似文献   

9.
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道德状况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中国家庭道德状况总体是健康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加强家庭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和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民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道德判断区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研究发现,个体和地区层次的“现代化水平”均对公德和私德有显著影响,但在具体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个体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趋于遵从公德而排斥私德。其次,所在省份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居民越排斥私德,但对居民对公德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年龄的调节,个体和社会层次的现代化会缩小不同年龄群体公德的差距,而私德方面却呈现相反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社会转型理论也为这种命题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本研究也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意义毋庸置疑。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因素有个体、高校和社会因素,也启发我们在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时从个体、家庭、高校、社会四个方面考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与城市相比,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农村信用体系不太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比较薄弱。导致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现象,既制约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进程,也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陷入了恶性循环。在一些地方竟然冒出了这样的顺口溜:“文明有啥行,不当银子,不值钱;文明有啥好,不管饿来,不管饱。”不管是助人为乐还是见义勇为,很少有人是为了得到物质回报,我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那么,让流血的英雄,让做出高尚义举的道德模范得到更多实惠,让有“德”者有“得”,好人才更有底气,社会才更有正气。  相似文献   

16.
张蕾 《现代妇女》2014,(7):149-149
近年来,“见死不救”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南京老太”极大地腐蚀了社会风气和败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助人为乐的美德,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仅靠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密切的联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隐婚”,当下社会所衍生的一个特有的词汇。随这个词汇而来的是关于婚姻权利的厘清、“隐婚族”悄然而生的社会背景、婚姻神圣性的道德批判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如此复杂的命题前,任何简单的是非评判、道德推演都是虚弱而无力的。我们要做的并非划分对与错的界限,而是尽力展现“隐婚”问题的全貌,藉此引发有实际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恶搞”源于日语词Kuso,音译为“酷索”,其本意是指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个超烂游戏时可以玩得开心的策略。其后语义不断丰富,被当作“搞笑”、“好笑”的意思来使用,甚至成为骂人的口头禅。本文从道德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对社会道德的危害及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9.
强虎 《现代妇女》2014,(11):464-465
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道德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和大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急剧发展导致道德的严重世俗化,大众的道德意识不断减弱,道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趋向日益明显,在此多元化发展中道德的差异性也不断被突显出来,道德成了一种相对性的道德。这两个方面对道德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了道德的不断弱化。普遍主义的规范伦理学也变的越来越不可能实现,而主张"底线伦理"的普遍道义论又让人感到巨大的道德危机。对这些道德弱化的表现和意识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伦理的关注和广泛讨论,进而产生对美德伦理复兴的渴望与追寻。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美德伦理在日渐成为大众追求向往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梁明珠  谢嘉 《职业时空》2008,4(5):70-71
医学道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道德的诸多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有效地加强医学道德教学,使医学生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时,学会对道德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道德分析并及时做出合理的道德决策,成为医学道德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突显了教学效果的实践性,越来越成为医学道德教学中的一个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