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008年1月—2014年12月的国际经济月度数据对影响现货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失业率、布伦特原油、美国非农数据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分别增加0.634、0.666、0.053个百分点;美元指数、美国ism制造业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则分别减少1.103、0.529个百分点。在95%的置信区间下,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现货白银的价格波动存在着显著影响。美元指数、美国ism制造业指数的1阶或多阶滞后对现货白银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负向冲击;美国失业率、布伦特原油价格、美国非农数据的1阶或多阶滞后对现货白银的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2.
白银生产是殖民地美洲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白银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拉丁美洲内部殖民地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而且是不平等世界分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文章以安第斯白银产区为例,分析白银生产对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探讨拉美后来依附性发展的早期症结所在.白银生产和安第斯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过程,突出反映了拉丁美洲沦为欠发达地区的过程.白银生产是拉美依附性现代化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1934年起实行白银政策,通过购银提高了国际银价。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混乱已久,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强烈影响,银价下跌,大量外流,于1935年11月与美国谈判后迫使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而美国 认为中国的新币制不与美元相联不能使它获取最大利益。遂实行放弃向世界购银的政策。使中国的币制改革再一次陷入困境,又一次迫使中国答应法币与美元挂钩,并扩大白银用途换取了1936年白银协定,使得币制改革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4.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宗教对美国的意识形态、对外政策和战略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早期的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思想使美国人具有了民族优越感、"天命论"的思想等.美国在"9·11"事件后,对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改造"的战略,这是美国宗教极端主义同伊斯兰教极端主义对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30年年初爆发于上海、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半的"金涨银跌"风潮,导致白银价格下跌50%以上,白银的国际购买力大幅减弱,引发国内经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继上海之后,天津、汉口、广州等国内主要商业城市贸易萎缩,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金融风潮演化为全国性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1920年代印度等国转为金本位,大肆抛售库存白银,英、法、澳、德等国也纷纷降低本国银币含银量,导致国际市场白银过剩,白银货币功能萎缩,以伦敦标准银价为代表的世界银价持续下跌;二是白银兼具货币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使中国银价受制于世界白银供需和市场波动不能自主,加剧了中国银本位货币体系的国际风险;三是近代中国金银并存、两元并存的货币体系格局使银价危机可以轻易地通过金银比价和两元洋厘向国内市场传导,波及中国所有存在白银交易、汇兑或以白银为核算单位的行业和领域.由于央行制度缺失,金融市场被外国资本把持,南京国民政府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金融工具,尽管采取了打击投机、限制金银流动、关税征金等一些管控举措,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银价危机在国内蔓延.银价危机在造成中国国内经济秩序混乱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上的银价恐慌,形成中外银价危机相互传导与共振的局面.此次中外银价危机的传导与共振,既是1920年代以来西方金本位国家经济博弈的国际反应,也是中国独特的货币体系因应外来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重返亚太",大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海洋权益已造成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领海安全、海上主权争端、海洋通道安全及海洋资源安全等方面的影响。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海洋权益的影响,本文作者提出宏观战略与应对性策略两方面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对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1935年实施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币制改革的进程和结果.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采取"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转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对非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相应地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经贸方面,除了推行多党民主与经济挂钩外,更多的是加紧抢占非洲的市场和资源.这一调整必对我国与非洲的关系产生新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对非经济政策,以期进一步认识芙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到较好的效果,增加了税收收入。南京国民政府还实行了印花税、所得税等,但是关税、盐税、统税在国民政府常年收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税、盐税和统税三税收入合计:1936年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64%,1937年增加为773%①。它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二、关于废两改元废两改元是国民政府废除银两作为计算单位采用统一的银本位币的一次币制改革。1932年以后,世界白银价格回升。1932~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政策”,造成中国银价大涨,白银外流。市面银根紧缩,物价下跌,资本周转不灵,影响工农业生产。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高达5.42亿元,是近10年的高峰。1935年1~9月,据5个城市的统计,钱庄减少38.1%②,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的农民生活艰难,社会经济有整个崩溃之虞。1933年3月10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宣布新银元的官定正式兑换率。4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废两改元令”,规定自即日起,禁止银两交易,确定银本位币以元为单位。对于出口的白银抽征2.25%的出口税(中央银行的白银可以不付关税自由出口)。这是民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废两改元扫清了过去货币混乱现象,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统一。早在19  相似文献   

10.
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从明朝中后期被大量使用,到民国初期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币制,以黄金为标价单位的国际白银价格开始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的货币金融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从而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高分子保护还原法、微乳液法、电化学法、光还原法、超声法、模板法等,总结了影响纳米银粒径及形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控形貌粒径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银圆票是1949年5月20日新疆省政府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行的纸币,实际流通使用时间仅有两年半。它为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以及统一新疆货币,并最终实现新疆货币与全国货币的完全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赋役折银不仅牵涉王朝白银财政体制的形成、一条鞭法的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转型等重大问题,且直接关联着田赋、盐课、徭役和上供物料等不同税收类项,以及会计、征收、解运、贮藏等多个环节。京师银库是连接基层赋役折银和国家白银财政体制的关节点。对京师户部、工部和皇帝等所属的银库所贮上供物料的类项、数量以及库藏间分配关系等的探讨,有助于弄清明代白银财政体制如何通过中央各部财权博弈建立的过程,从而在国家白银财政管理制度层面推进对一条鞭法的研究。隆庆、万历年间的上供物料,经历了从区分本色、折色到区分本色折银、折色折银,以及从皇帝专属到皇帝、户部和工部共有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一条鞭法下的上供物料折银与中央各部的财权博弈紧密相关,但户、工二部从皇帝内府分割的财赋需奏报皇帝,说明皇帝才是中央财政的最高决策者,而派无定数、轮年折征和折率不定,意味着朝廷内部并无财政集权,而是实行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混合溶剂,油酸和乙醇组成的有机相,水-乙醇溶液和银离子所组成的水相以及油酸钠固相,在溶剂热条件下,在相界面处还原得到纳米银,其粒径小,胶体稳定,平均粒径为25nm。产物经TEM、XRD和SEM表征,并对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提出了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金银器物的艺术语言,是以器物为载体,通过金银器的材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纹饰,所构建的器物空间形态,借以表达设计与制造者的认知与认同、审美与创意、情感与追求的复杂语言系统。金银器物的语言形态,包含自然语言和社会语言等。金银器物语言是一个跨时空的复杂语言系统,其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湖南农业大学"银色人才"资源的实际情况入手,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诸多特点,分析了独立学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聘用部分离退休的教授作为学生专业指导教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中国高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师资储备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苗族银饰与屯堡汉族银饰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银饰类型,但由于文化源流、体系、类别以及审美观和心理认同不一样的原因,致使物化载体的两种银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粗犷大气,而屯堡汉族银饰小巧细腻.两种银饰的构图、造型元素、纹样取舍等充分地反映出汉文化与苗族文化传统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银色产业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人口老龄化为银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 ;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 ,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 ;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 ,银色产业正是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庞大的老年人群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服务好这个"银发群体",同时发挥好老年群体的经济力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命题。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批判了传统"包袱论"的相对合理主义,同时阐释了"银发群体"的巨大经济价值。从健康、参与、保障三方面分析了"银发经济"的内涵,提出应当从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机会、健全医疗制度等方面入手,促进"银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银发经济"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