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绪言:文化的二重性本文试图从文化的二重性出发,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轮廓中,探求国民党和共产党两种制度下的教育发展情况。研究的重点放在知识结构的变化上,而不是知识者的阶级成分上。本文试图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推论出社会观念,以此来说明在现代中国,学科组织中的固存结构与变化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结构的主导思想是集中。它对中国帝制的持久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在1911年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多方面固存引起了矛盾,直到1966年,矛盾不断激化。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梁宏 《探求》2012,(Z1)
把中共党史放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来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共党史研究要揭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中共党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士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是不一样的。士之名起源很 早,但作为士文化中的士一般认为从春秋时代开始出现。而士文化的发展演变,又是与中国古 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联系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其士文化的特征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之变化常常孕育出新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而这些思想文化却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6.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7,(3):12-15
张锡勤先生在《中国传统道德举要》中,分别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在说明其思想根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掘其对于现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价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0):119-123
从文化融合视域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方法途径,即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人物分立"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权威和平等、稳定与变化等范畴的价值观。在语言教育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裴光昭 《社科纵横》2003,18(2):48-49
本文意图从对市场经济模式、依法治国基本国策和东西方传统文化间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影响当代中国民法文化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诸多因素 ,从而凸现民法在当代中国的基本运作状况。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154-157
外语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拟从分析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分析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落实文化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严酷的现实也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国的犯罪率近几年不断上升,重大恶性犯罪、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困扰,虽然经过“严打”,但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目前犯罪率上升与我国人民当前的文化心理有直接关系。在众多复杂因素作用下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具有刚韧的连绵性。在中国数千年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和西方社会工作,而要在文化对话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优点和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赵源  傅小龙 《社科纵横》2012,27(12):126-127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长处.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来分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2):123-126
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我们一直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是靠什么延续了上千年而历久弥新?具体载体是什么?传统文化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又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就是家风。而家风落实在文字上就是家训。家训具有向善性、共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家风家训在封建社会得以大行其道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恰是这些方面的变化,导致现代社会家风传承的弱化。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对整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文化范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主流文化的总的运行模式。在特定的文化范式下,必定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核心。即区别于其它文化模式的文化价值结构,它制约着这一文化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一种文化范式的形成总要经历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惯性的文化传统。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成分、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是少见的。然而,我们从宏观角度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前后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单一型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所建设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一个世界文化贸易强国.要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必须建设一个既立足中国国情和综合国力,又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变化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它主要包括建立培育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市场主体、形成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空间布局、确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目标市场、创新对外文化贸易的制度、参与新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制订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单位制的变化在整个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制原来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解,这种消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走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过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