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君子”是指剥削者还是另有所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还是直陈?很值得商榷。经考察可知,“君子”当指劳动者心中所向往的正面美好形象,“彼君子兮”二句是正面赞辞,而不是反语。  相似文献   

2.
“越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此指明了熊渠迁居的南方蛮夷之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3.
《经传释词》卷九“之,犹与也”条下,列有数例,其中最后“潘尪之党”和“申鲜虞之傅挚”两例不妥。 “潘尪”句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癸巳,潘尪之党与养由基蹲甲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於战?’”这里,潘尪之党,系指潘尪的儿子潘党。所以后面说“二臣”,即潘党和养由基。如“之”作“与”解,就成了潘尪与潘党与养由基,岂不该说“三臣”才是? “申鲜虞”句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先驱,穀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  相似文献   

4.
《天问》:“舜服厥弟,佟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言舜、象兄弟间交恶事,本事见《史记·五帝本纪》、刘向《列女传》诸古籍。文有误字。王逸《楚辞章句》于此注云:“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据此,谒“何肆犬体”应作“何肆大豕”,并引刘向《列女传》作释。肆,闻氏训作“?”,复引《广韵》:“?,注也。”闻氏谓,“何?犬豕”即《列女  相似文献   

5.
一、从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的异同看疑问代词陆剑明先生(1982)将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归为了一大类,并从句法结构上说明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再深入分析会发现,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在语义上、语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冷饮店里,当这家冷饮店只有可乐和乐百事两种饮料时,服务员可以这样问顾客:1a您喝点儿什么?1b您喝可乐,还是乐百事?1a句是特指问句,1b句是选择问句,因为可供选择的项目只有两项,所以1a句和1b句表达的基本语义相同。1a句要求确定疑问代词“什么”为“可乐”或者“乐百事”,1b句要求在“可乐”与“乐百事”中确定一项,并且在这个…  相似文献   

6.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这段记述,是司马迁写《楚世家》关于武王以前之事最为详细的一段,不仅简要描述了西周后期王室衰弱、楚国一度强盛并趁势向外扩张的大致面貌,而且提到了几处地名或封国名,对于楚史、楚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材料,凡是研究楚史、楚地理、甚至研究越史的, 没有不引证的。可是,这段记载有不少疑难问题,就是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不同,看法也不一致。笔者不打算在此涉及过多的问题,只是就“句亶”、“越章”二地及其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因教学需要重学毛主席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对“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一句,有一点新体会。“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句,诸家多解释为“好久就怀有凌云壮志,要重新攀登巍峨的井冈山”。(如吉林师大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一九七七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对此,我有个疑问,这里的主语是谁呢?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谦虚的品质,是举世景仰,人所共知的。毛主席会不会在词中  相似文献   

8.
汉字优劣兴废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优劣兴废谈石中元一、“难识、难记、难写”的表意文字汉字中有许多谐音字,巧妙地加以运用往往能产生绝妙的效果:山海关孟姜女祠有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中的“朝”字可读Chao(潮),意指朝拜;也可读Zhao(招),意指早晨...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观符浩从现存文字记载看,关于社会道德的观念,我国在商代时就已初步形成。《尚书·盘庚下》有:“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又有:“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可知,商代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并主...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口技》小“会宾客大宴”的“会”字课本与《教学用书》均以“集会”作注。“教学建议”又说“会”的“适逢”又与今义略有差别,则又与注释不一致。笔者认为在此应是“恰巧、适逢”之义。原注脱离h言环境,把多义词“会”单义化是不妥当的;且把古词本身具有的含义说成是占今义略行差别,也是不准确的。《辞海》中对“会”什11)的注释有问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是“合,聚合;会合”,这是基本义。与之们近的是“集合”义。但《目技》的“会”是口技表演者的行为动态,据上正文意,应是“正好碰上”或”恰巧遇上”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谁也没想到,白老师的一句问话会引发一场辩论。当时上的是班会课,白老师问了一句:“你们谁会做饭呀?”“我会!”班长唐果举手说,“我会做好几道菜。”“吹!”皮旦立刻嗤之以鼻,“你这种书呆子,会烧开水就不错啦!”  相似文献   

12.
“冷月葬花魂”——《红楼梦》小札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了题目,也许有读者会怀疑:别是搞错了吧,哪儿来的“冷月葬花魂”?我们只知道“冷月葬诗魂”。那是《红楼梦》里“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林黛玉的警句。当时湘云出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又叫好,又跺脚,几乎为之“搁笔”,幸好想出这一句来,才将对方压倒。怎么“葬诗魂”现在变成“葬花魂”了呢?  相似文献   

13.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魏风·伐檀》是讥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一篇优秀作品。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第一段是“坎坎伐檀兮”,第二段是“坎坎伐辐兮”,第三段是“坎坎伐轮兮”。对于这几句的解释,从汉唐以至今天,均一致认为,“坎坎”是伐木声,“伐辐”、“伐轮”承上“伐檀”而来,是说砍下檀树以制造车辐(车轮的辐条)、车轮。郭沫若同志力排众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新的解释:“轮、辐应该指的是木的年轮,所以‘伐辐’、‘伐轮’和‘伐檀’是同类语,结果只是伐木,并不是什么伐木以为车轮,这话讲不通。”  相似文献   

15.
清代四川盐税制度的变革以咸丰朝为重要分水岭,咸丰朝以前税额较轻、税收项目较少,而咸丰以后,课额猛增、税目繁多.究其变革原因,有“川盐济楚”的历史事件所致,有晚清政府的经济困境所起,还与滇黔边岸官盐滞销而私盐肆起有关.四川盐税制度的变革,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既有全国范围内盐税制度变革的共性,也有其地方特质.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共事件,舆论不回应或“技巧”式回应经不起公众推敲,只会引发更大的舆论声浪在这资讯爆炸、知识更新的年代,谁为我们整理信息、奉献精华?只有媒体;适逢诸种思潮扑面、事件更迭倏然的当下,谁为我们导航定向、清理乱象?唯有官方。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  相似文献   

17.
<正> 我认为,《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情歌。为说明问题,先将原诗抄录过来。《诗经·魏风·伐檀》共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两章只一、二、三、五、七、九句各变动一个字,其他与第一章完全一样。这里只抄录第一章,把二、三章变动的字附在第一章对应各句的后面以省篇幅:  相似文献   

18.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篇,几乎所有的注本和选本都把它列于开卷之首。这首诗当写于公元736年至746年间,时值杜甫正在北游齐赵之期。就诗题而言,“望”字是关键。“望”,不仅是取材的角度,也是全诗的线索。几乎每一个诗句无不与“望”字相关,这是准确理解与把握这首诗的前提。全诗八句可分做四层理解。一、二两句为第一层,写“远望之色”(仇注卷  相似文献   

19.
一史载周族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其十九世孙寿梦时“称王”,始为强国。然而,“句吴”究竟因何取名,其含义是什么?史家争议颇大。有的说是地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刘宋裴骃《集解》引宋忠语谓:“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有的认为“吴”是国号,而“句”则为夷语之发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左传》“宣公八年”孔颖达《正义》也说:“句吴,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句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句吴?’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句吴。”如此,则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才学为注”的阐释学方法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宋人“以才学为诗”,诗歌文本阅读障碍极大,本朝人注本朝诗就极有必要;二是知音说和前贤注疏佳作的影响,使宋人也希望通过对本朝诗人诗集作注以达到“立言以不朽”;三是孟子“以意逆志”的尚意阐释学传统及宋代经学阐释学的影响,使来人觉得诗可以解.通过对宋代流传下来的任渊等人的注本考察可知,宋代“以才学为注”极为成功,这既有功于作者,又有益于读者,还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诗歌阐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