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2.
朱子《家礼》自宋代成书后广为流传,至元、明、清时期,其地位已由私家之礼上升为官方之礼,其文本亦由《家礼》本身衍生出大量注释、节编、改编本。其中冠、婚二礼流传尤广,元代《至元婚礼》、明代官方通行的婚礼以及《大明集礼》中的冠礼等,皆本于此,清代《御纂性理精义》亦将其收入。自此,朱子礼学思想真正得以应用于庶民,落实为一种社会普遍生活方式。宋元以降,朱子《家礼》一书,逐渐成为中国及东亚社会的基本礼仪规范,对东亚世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朱熹谱序是研究其教育思想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朱熹亲笔为士族和百姓谱序,是朱熹践行《家礼》教育思想的活动。当代社会礼仪缺失严重,礼仪的本质是"敬",学习和研究朱子《家礼》"敬"的教育思想,对强化人本思想和礼仪观念,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国楼  王志立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86-88,108
北宋司马光所编的《书仪》和南宋朱熹的草就稿《朱子家礼》,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部居家礼仪规范著作。在礼仪环节上,后者继承前者,却要简省得多。在思想性上,两者都注重继承传统,又与时通变,树立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俗风情的治家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受到朱子《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严格规定女子择偶需重视对方的家世门第与人品才学而贫富不论,形成了一套以门第为主、兼顾才学、不重财富的择偶标准,徽州女子择偶往往无自主权,全凭宗族家长决定。但透过森严的族规家法和官方文献,徽州女子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择偶标准,家世才学、财富、外貌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涵摄了"礼尊其义"的思想。朱子后学陈澔赓续朱子礼学思想,并从礼所涵括的"成德器之美"与"明用器之制"两个方面去重新诠释《礼器》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终因其《礼记集说》立于官学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小说素有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传统。自从巴金率先以《家》推出了写家喻国、反思传统文化对家人国人的影响的创作范式以来 ,《四世同堂》、《三家巷》、《红旗谱》、《古船》、《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优秀长篇小说便把这种母题模式逐代推进 ,从更具历史透视与文化重建的审美角度 ,去思考家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系 ,力图从家族的个案剖析中追寻出民族文化的心理演化轨迹 ,亦即从历史的一个空间 (人际关系 )剖视民族文化的生衍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们的小说中 ,家族中的人被历史符号化了 ,而空间亦具有了文化的意味。这种…  相似文献   

8.
唐代"开元后礼"的建设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开元后期与天宝时代以皇帝为首对《开元礼》所建制度大兴改革,并建立国家祭祀中的道教崇拜体系。安史乱后面临对《开元礼》和天宝改制的选择,从建中贞元初以《开元礼》的继承和回归为主,到贞元后期和元和中更多地纳入新制而进行调整,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而对《开元礼》的"删定施行"则通过对制敕的删修得以实现,体现了礼制以皇权为中心的意义和时代对变革的需求。与此同时,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或云"家礼")进一步结合,与作为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共融,形成了中古时代礼仪的新概念和新特色。  相似文献   

9.
叔孙豹在鲁国理政期间,政治生态由以霸权为中心转变为以族权为中心。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叔孙豹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对诗礼文化进行多方面的理论阐释,与此同时,他率先垂范,以守"礼"、引《诗》以说"礼"、赋《诗》以明"礼"等方面的行为实践,对"诗礼文化"的传承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出身于世族尤其是作为家族宗子的卿大夫作家群体继承西周的"诗礼文化"传统,以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为活动场域,以自身的行为实践,尤其是以文学创作为主要载体,在家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承与重建"诗礼文化",成为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特别是自春秋后期族权渐次取代了君权之后,这种主体角色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虽然现在尚不知朱子的家礼是何时传入的,但在《高丽史》恭让王二年(公元1390)的记录中已有“行礼仪式一依朱文公家礼随宜损益”的内容,可知当时《朱子家礼》已相当普及。  相似文献   

11.
刘卫东 《齐鲁学刊》2008,6(1):146-148
"家"与"国"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隐喻关系。把现代文学史上的《家》和《财主底儿女们》两部描写家族生活的长篇小说放在现代启蒙的环链上,可以看到"五四"精神在现代中国的变化过程。《家》以通俗的形式演绎了个性解放的吁求,《财主底儿女们》则以痛苦的思索表明五四后的知识分子无法完成"五四"文学的启蒙承诺。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学者张岱年、任继愈任名誉顾问、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任主编的《孔子家族全书》日前已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发行。  《孔子家族全书》是一部以中华第一家——孔子家族为研究对象的丛书,分《家族春秋》、《家族世系》、《家规礼仪》、《家族精英》、《文物古迹》、《诗词诠释》、《家事本末》、《典籍备览》等八卷,内容涉及孔子家族的方方面面。《家族春秋》卷按时间的顺序,分阶段地阐述了孔子家族近2600年的历史变迁,追述了孔子家族的起源、各支派的形成与繁衍,指出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尤其是探讨了孔子家族与历代封建…  相似文献   

13.
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编撰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编撰方式,遥承朱子之志,兼采经史纪传等,先经后史,会通《三礼》,以时间为序汇纂古代礼制材料,并对古代诸家议礼之说加以考辨折中,以分节之法编纂;编撰指导思想,秦蕙田推崇朱子治礼之法,重视义理,辅以考索之学;礼学思想,秦蕙田承朱子《周礼》为宗周典制与尊王等思想,主张礼应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学术取向,秦蕙田对朱子及其弟子之礼说非常尊重,有关重要礼学问题,一以朱子之说为依归。从治礼宗旨与学术取向等角度分析,《五礼通考》是一部具有宋学色彩,受朱子礼学影响较深的礼学巨作。  相似文献   

14.
朝鲜王朝(1392-1910)在五百多年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一大批政书,包括通制、礼典、律令及其他重要的实录等。这些政书均具备一个共同的制度基础:中国礼学的朝鲜化。其中《经国大典》《国朝五礼仪》《国朝丧礼补编》是朝鲜王朝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影响力的通制与政典,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朝鲜王朝"以礼治国"的基石,也集中反映了这种统治背后的制度逻辑。通过分析该三部经典不难发现,朝鲜王朝的政制具有鲜明的礼学色彩,它既对中国朱子《家礼》所勾画的礼制思想多有继受,又在此基础有其自身的礼学创制。朝鲜通制与典章对其自身政治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礼学朝鲜化的清晰进路。  相似文献   

15.
闫云 《船山学刊》2020,(2):102-112
从道统论的视角,探讨胡安国《春秋》学的批评史,以及《春秋胡氏传》的经典化历程,发现程朱道统的追述与建构,对胡氏学地位的上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朱子对胡安国"义理正当"的评定,体现了其在建构《春秋》宋学理论范式上的意义。考察从南宋到清初的《春秋》学史,可见后儒继承着胡安国对《春秋》大义的理论阐发,亦可见朱子《春秋》学的影响和以程、朱修正胡氏的思路。实际上,胡安国《春秋》学地位的确立与儒家道统的建构有关。"程-朱"道统谱系追述与续接,是具有经学范式意义的"胡氏学"确立其理论特性的思想基础,也是《春秋胡氏传》经典化为《春秋》"第四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程朱阙里"的徽州籍学者对朱熹理学信之弥笃,传承其衣钵者代代相承,并形成了"新安理学"的地域学术流派。但自明代中叶以降,随着徽商的经营成功,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渐趋衰落,王阳明和湛若水心学则异军突起,阳明弟子和甘泉学派之创始人湛若水纷纷来到徽州讲学,一批徽州本地学者开始抛弃程朱理学,转而追随王阳明或其弟子以及湛若水等,致力于心学的习学与传播,祁门王源和谢村谢氏家族即是其中之佼佼者。考察新发现的祁门谢氏家族与湛若水交往的文书,可以发现:在徽州官府极力维护程朱理学思想的同时,王、湛心学却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并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导言此前 ,笔者以文书史料为主 ,探讨明代前期徽州乡村社会的纠纷处理 ,揭示了老人及里长参与同族或村落等的调解 ,辅助官府对官司作出判决 ,在纠纷处理这一构架中起着接合点的作用① ,本稿意欲通过对休宁县茗洲村吴氏族谱————《茗洲吴氏家记》(万历年间抄本 ,以下简称为《家记》) ② 的探讨 ,进一步考察明代徽州一宗族处理相关纠纷的实态。同书卷十《社会记》 ,以年表的形式 ,记录了明代中后期长达一百数十年间吴氏家族发生的各种大事 ,其中 ,包含有许多与其他宗族之间的纠纷 ,卷十二《杂记》中也收录了一件有关大规模诉讼案件的文书 ,…  相似文献   

18.
宋轶兰 《阴山学刊》2003,16(6):70-72
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家庭、家族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中,且贯穿于人生历程,几乎每个人都需经历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又称生命礼仪,国际上称作“通过礼仪”。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礼仪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并删繁就简,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最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家庭家族叙写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层类的家庭家族,包举各种家庭家族事务。其中家人族人的言行举止大多违背了家法族规,动摇了家族制度的基础,混乱了家族秩序,家族声望难以为继,而家族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纠错以及维系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其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家族维系的民间社会已经衰乱与崩溃,和皇朝官府的衰乱与崩溃相辅相成。《儒林外史》,冷峻地写实,为后人剪留了专制皇朝自上而下全面衰崩的"盛世"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