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指出:“自然界的生命和发展过程既包含有缓慢的进化,也包含有迅速的飞跃,即渐进过程的中断”。(《列宁选集》第2卷第394页)渐进和飞跃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就是渐进和飞跃相互推移、相互转化的无限过程。无疑,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飞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渐进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实践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今天,充分认识外因的作用和性质对于日益开放的世界更具有战略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从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第二位原因的观点出发,却认为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只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不仅在理论上犯了形而上学绝对化的错误,而且在实践中也影响了外因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示共同研讨。一、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问题。比如,在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国家支援之间的关系?在对待个人进步的问题上,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觉革命和党的教育、同志们的帮助之间的关系?想问题、做工作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量也是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不能一概而论“质变优于量变”,应当重视量变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矛盾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讲斗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一中的斗争,讲同一,也都是斗争中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相似文献   

6.
在肯定运动的绝对性的前提下,认真地探讨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恢复辩证法的本来面目,克服超阶段的左倾错误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任何事物都呈现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静止与运动一样,都是客观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事物处于不显著的量变或平衡的状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3页)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运动的绝对性的基础上,从来重视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一向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根本问题。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理。对于如何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我国哲学界曾进行过有益的讨论。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歪曲和篡改,使这个问题造成了严重混乱,需要继续从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8.
林伟 《兰州学刊》2003,(3):21-22,30
平衡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暂时的相对统一的一种表现 ,不平衡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不均匀、不随和的一种状态。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正确理解平衡与不平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上,存在着一种片面强调内因而忽视外因在辯证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偏向。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在实践中曾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在,我们要清除极左路线的流毒,促进四化建设的发展,就不能不弄清外因在辩证法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确把握内因同外因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当前哲学界普遍承认的说法。我认为外因本身是复杂的,它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切外因都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我想作一初步探讨。外因作为一事物以外的他事物作用于该事物,它的作用方式可以表现为:或者释放出能量去促成、影响、制约、阻扰、破坏该事物内部要素的矛盾运动;或者以其一部分要素或其内部要素矛盾运动所产生的新要素,直接进入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或者以其全部或部分要素的整体性矛盾运动直接作用于该事物。先讨论第一种情况。倘若他事物释放出能量去促成、影响、制约或阻扰某事物内部要素的矛盾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外因是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为能量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它可以在物  相似文献   

11.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思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作为客观世界主观映象的表象既可能是我们所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能是我们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心理学家称前者为记忆的表象,后者为想象的表象。现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说明:表象在意识中并不是静止的、不变的、死板的东西,它是动力的形成物,在其中包含着运动、矛盾,而且以多种多样的联系和中介反映着客  相似文献   

12.
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曲折。一类曲折是事物前进运动所固有的周期形式,表现为新事物从旧事物中诞生出来时必然会遵循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间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原来被否定阶段的某些特性和特征,仿佛是一种“回复”  相似文献   

13.
<正> 通常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的内因和根据,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的外因和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确切的。事物之间有本质联系,有些是很深刻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某些矛盾是根本矛盾。审物之间的矛盾,凡是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是根本矛盾的,与事物自身内的根本矛盾一样,也是这一事物的根据。一一般哲学著作关于本质联系(内部联系)的论述与关于内因和外因、根据和条件的论述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这里试以概括了一般著作有关观点的《辞海·哲学分册》中的几个条目  相似文献   

14.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此,人们似乎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其实,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就特定的意义而言的,他并未说过一切情况下的所有外因,都只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实上,不仅外因本身有着若干种不同类型,它对于事物的作用机制也同样有着多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张忠杰 《理论界》2005,(5):89-90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我国的社会保险扬帆起航,“两个确保”、“三条最低保障线”已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企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社会保险的作用,对于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中,传统的观点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认为,把内因和外因绝然地分割开来,去分别研究它们的“决定作用”或“条件作用”,是不够科学的。我的看法则相反,不是内因起着一种作用,外因起着另一种作用。而是内外两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产生一种作用,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的命题应该是:任何事物都要同外界发生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实现同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唯一动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科学史的目的不仅是要对科学过去的发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符合实际的理解和解释,并且期望能够对现在以至未来的科学得到更迅速、更健全的发展提供帮助。因此,科学史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上,而是应该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科学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辩证的转化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也是事物发展的中心环节。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无限多样的,是由无数系统构成的。一事物就是一个系统。系统也是相对的,有母系统、子系统,系统中又由多种要素组成,构成复杂的并列因素的综合体。正因为如此,我们讲的转化既是事物多种并列要素间的转化,也是由要素的转化到系统的转化。复杂的事物则要由要素到系统再到整体系统的转化,必须在主要要素、主要系统发生了转化,才能导致更大系统或整体的转化。以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整个国民经济是个大系统,包括着工、农、交通、财贸等多个系统,这个整体系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而农业的改革是由个别地区开始逐步到整个的省,而后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到整个的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这是由该事物的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致。兴趣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正如著名心理学教授孟昭兰指出的,“兴趣和思...  相似文献   

20.
信息沟通是人类社会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现象和行为.没有沟通,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政治生活自然也不例外.政治是一个动态过程,政治系统的运作及其功能的发挥,是靠不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来维持的.这样,信息沟通的样式、水平、取向,必然会影响甚至决定着政治系统的动作功效.惟其如此,K·杜茨其(Karl Deutsch)在其《政府的难题》(The Nerves of Government)一书中将沟通看作是理解全部政治的关键.当今人类社会已逐步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社会的政治运作,在手段、方式、水平及渗透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区别.其主要标志是信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社会政治系统运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信息日益成为政治系统维持其功能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