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玲 《民族学刊》2011,2(2):21-26,84-85
彝族民间所形成的选择控制者的规范首先指向德古调解。在现代劳务输出的背景之下,彝族人口与其他民族于外民族地区发生的劳动争议日益增多,在劳动争议这一具体的纠纷解决中,可能会形成新的选择控制者的规范。彝族民间德古调解这一非正式社会控制方式在劳动争议纠纷解决中的适用可能会丧失其传统的比较优势,法律体系适用的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2.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前,明代和清初对湘西苗疆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仍然以民间力量与“苗例”为主;改土归流后到乾嘉苗变,“苗例”成为“官法”处理苗疆民间纠纷的重要补充;乾嘉苗变后至清末,苗疆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仍以民间调解为主,乡约、寨长、族长等民间力量和“神判”方式有效解决了苗疆民间纠纷,“苗官制”则在民间纠纷解决上增加了官方力量,强化了对苗疆社会的控制。三阶段的考察表明,在苗疆社会“失范”与“规范”的反复过程中,清政府灵活运用“官法”和“苗例”解决苗疆民间纠纷,逐渐完成了对湘西苗疆社会秩序的控制,最终将湘西苗疆纳入到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4.
任何社会任何地区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少数民族地区不例外.但是考虑到民族地区纠纷凸现的特点,解决这些纠纷时应该有独特的思路.改革原有解纷机制时要秉持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念,具体措施包括吸收各民族"民间法"的合理部分,提高民族地区司法的纠纷解决能力,设立和完善多民族共事的多元的非讼解纷机制,理顺各种解纷方式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云南藏区由于其区位上的特殊,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基层社会组织--属卡.属卡制度作为云南藏区的传统社会组织制度,不论是在藏传佛教取得其地区政教统治地位,还是清政府改土归流后,都一直在该地区基层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云南藏区社会秩序形成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此制度在组织性质上具有公社性质,因为它具有相对稳定的土地、人口和纳税等方面内容,在功能上具有基层社会控制、解决纠纷、民间规范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其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云南藏区作为一个特殊藏区秩序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扎洛 《民族研究》2007,1(3):31-41
实现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川西、藏东的两起草场纠纷为案例,对藏区的草场纠纷调解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藏区的草场纠纷调解机制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诸多两难困境:传统机制具有充分协商的优点,但由于政府强制力不足而在保障协议执行方面存在缺陷;现行机制突出了政府权威和国家法原则,却影响了民意的充分表达,因此经常出现毁约行为和纠纷反复.笔者认为,现阶段川西、藏东地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国家的法治意愿之间尚存在某种程度的疏离,借鉴传统机制中充分协商及宗教伦理约束等手段,有助于完善现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侗族地区林权纠纷是指发生在侗族地区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林业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广泛性,情节复杂,法律后果严重等特点。侗族地区林权纠纷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林权改革导致的利益冲突,要解决这些纠纷和矛盾,除了要适用国家法之外,还必须利用侗族习惯法。侗族习惯法在解决林权纠纷中仍起到国家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好这些习惯法,对促进侗族地区的林权改革与和谐稳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区是历代中央王朝治边的重心,清代作为多民族国家最为巩固的朝代,当然不能忽视对青海的管辖.由于特殊的民族格局与宗教文化,清代中原王朝对青海的统治仍然遵循着“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纠纷解决中社会控制力量在国家权威认同后不断演变,以史料所见,纠纷解决中的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罚服控制、调解控制、救助控制、弹压控制四种类型,社会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习惯法为主、民间诉诸于官方、官方依赖于民间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三江侗族民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状况以及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社会契约、村委会及老人协会调处为代表的社会救济方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考察,论述了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包括程序和实体法实践在内的动态体系;揭示社会自治力在国家现阶段不被重视,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选择空间较小的社会现实;倡导重视社会契约和社会救济以激励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10.
纠纷不仅仅是对规则与秩序的破坏,而是一个互动的社会过程,各种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对纠纷的介入和干预使纠纷变得错综复杂,纠纷的解决依赖于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博弈有时会超出集团和地区的水平,关联到更大的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系统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组织、制度、权力、意识形态,等等.不同的权力实体之间以及每个权利实体内部存在对立和差异,纠纷中呈现的是"不对称的权力关系".纠纷也是一种"遭遇"、一套意义系统,意义的生产与建构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同有关,认同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或重建"不对称权力关系",还影响或决定着对权利的界定.这些观点是在法人类学对纠纷研究不断批评与反省的过程中被建构的.反过来,它也影响或决定了法人类学对纠纷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明代以来青海草场纠纷及解决路径,认为处理草场纠纷时不仅要以一种开放、稳健而宽容的多元文化态度,尊重地方性文化和民间解纷机制,而且还需要用人类普同性价值即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思考、看待与处理草场纠纷.  相似文献   

12.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希冀,彰显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因此构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维护我国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我国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分析如何进行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唐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的方式,将汉地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藏区民间,也将藏族的苯教文化和其它宗教习俗传播到了汉地民间。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西藏研究》2005,27(3):19-24
中国藏区的民间信仰中神灵众多、由来庞杂、颇具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经历漫长岁月而世代传承。它们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在简要概述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近代史(1840~1949年)上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坛庙后,认为昌都人民的信仰习惯,与藏区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在中国藏区众多的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湖 《西藏研究》2006,139(4):36-43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诸多缺陷是少数民族民间纠纷解决纠纷机制正常运行的主要障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于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弊端、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缺陷以及二者衔接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瑶族民间法经历了从旧石牌制到新石牌制的变迁,两者都是适应解决纠纷,维护瑶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在内容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产生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在内容形式上、实施手段和处罚措施上也存在差异.瑶族民间法的变迁启示我们,民间法是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规范之一;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对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社会讲究以和为贵,对于民间细故的纠纷处理往往交于民间社会力量进行自我解决。与此伴随而生的是,契约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大量地被使用,形成独特的契约文化。作为清代贵州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载体,岑巩契约文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价值理念为现代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跨界水污染纠纷为例,考察国内相关立法、实务中跨界水污染纠纷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调整优化行政监管能力,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跨界水污染纠纷处理协调机制等相关体系解决跨界水污染纠纷。认为,由于水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但是人为行政区划却使这种整体性被打破,由此引发一系列弊端和纠纷,造成跨界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水污染纠纷处理成效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