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构建责任政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为政府设定了责任,同时也为人大监督政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践中,人大监督是构建责任政府的关键一环。改革开放后,地方人大在监督政府方面勇于探索,运用审议工作报告、审查预决算、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对政府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在规范政府职能范围和权力行使、纠正政府失职失范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对人大负责进而对人民负责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卢卫林 《学术论坛》2013,36(1):54-57
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继续强化了宗旨意识,再一次彰显了"人本"情怀。考察中国共产党91年来所创造的发展传奇,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最高境界的解读。"人民至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切诞于人民、一切师从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尊重人民、一切亲近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和为政以德都是古代仁民政治伦理思想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仁民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仁民政治伦理思想之精华,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仁民政治伦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而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崭新概括,也是江泽民仁民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概括和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全国执政后的重要理念。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创造的治理模式,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要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这些探索和创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之后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科学推进党的建设必须设计正确的党建目标,党建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先进性、注重现实性、坚持整体性、具有调适性。正确的党建目标有赖于对现实的科学把握,党建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疑虑、新探索必须及时在党建目标中予以回应、解答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对以往党建目标与党建实践互动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依靠为人民服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必然要依靠为人民服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不断创新走出了不同于原苏联的中国模式,也必然依靠创新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依靠对"型"的追求建立了中国基本的政治经济等基本制度,也必然依靠对"型"的坚持发展和完善来实现制度化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王冲 《社会科学论坛》2004,(24):185-188
法院调解,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项原则和制度,在国际上也被誉为"东方经验",在发挥及时审结案件、增强人民内部团结、顺利执行调解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强制调解"、个别法官借调解为名办"关系案"和"人情案"等弊端,使得调解优势大打折扣,违背了立法者设立该制度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向彪 《船山学刊》2006,(1):183-184
在杂交水稻及其发明者的故乡,浓缩并弘扬这一凝重厚实的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是怀化人民、中国人民的精神渴望,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世界聚焦"稻城"怀化,构筑"杂交水稻文化"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创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政治的关键在于民众"等观点,形成"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坚持群众观点为群众服务,创新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和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真正要做到坚持群众路线,就应该把人民群众看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双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会成为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成功转型的范本,而且它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梦"相通,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实现互利共赢美好生活的政治宣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将拓宽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的视野,也将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途径。"中国梦"既是和平世界之梦,也是和谐世界之梦。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梦",不仅将惠及每一位中国人,也会极大地惠及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1.
方维保 《文史哲》2011,(2):127-137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独立的论述,而剔除了传统启蒙主义文化和人道主义文化中的公民和全民的涵义,确定了其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指,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民伦理秩序。根据这个秩序要求,资产阶级、知识主体与人民工农兵在文学想象中享受不同的伦理地位,并且建构起一种以"人民"替代民族、以革命政党代替"人民"和民族的结构。阶级论语境下的人民伦理秩序,直接造就了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情感规范和道德良知机制。在知识主体的文学言说中,享受不同伦理序位的社会阶层,在文学话语中接受差别性的情感待遇和形象待遇。"人民性"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道德化情怀。对于"人民"艺术形式和话语传统,"人民性"建构起的是对于它的道德崇高感和知识主体的精神皈依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性"还是一种文学的良知机制。知识主体作为创作主体,其价值立场、情感姿态、艺术形式追求都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会因接近而生欣喜感和幸福感,并因疏离而生失落感和罪恶感。由人民伦理秩序及其所衍生的人民性道德情感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2.
回到"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破困自救的基本方向。"人民-文学"汲取了"人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合理成分,确证了"人民"与"文学"的辩证关系,厘正了人民的真正需要与文学的现实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是一个"以人民为导向"又不简单地"唯人民至上","以文学为旨归"但又不机械地"为文学而文学"的开放性范畴。在其指引下,中国当代文学有望"止溃向善"。  相似文献   

13.
食品药品跟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食品安全"毒奶粉""毒胶囊"等事件的发生,也让群众感受到了焦虑和担心。如何处理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使其真正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人民理性"不仅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明确的哲学立场,也是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变革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往的研究中"人民理性"要么被《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所掩盖,要么就是被德法年鉴之后"现实的人"所遮蔽。本文在梳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民理性"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做了比较性研究,并分析了这种哲学立场差异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解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大原则是建立在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基础之上的,融科学性、能动性、实践性于一体,全面、深刻、具体地指明了我党为何和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也是新时期加强我党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艺观的核心,是对《祝词》中"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祝词》的提出是对错误文艺思想的拨乱反正,为之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准则。由此,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不断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深化了人民和文艺的关系,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倡导文艺工作者创作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感受人民冷暖、关心人民生活、解决人民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杨茜 《理论界》2009,(5):21-22
党的十七大关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是对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要论断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重要论断的延伸和拓展,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七大报告看当代中共领导集体的人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共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关心和关注人民的生活与生存,蕴涵着丰富的人民观.即"权为民所用"的人民主体观、"情为民所系"的爱民观、"利为民所谋"的人民利益观、"发展为了人民"的人民发展观.当代中共领导集体的人民观,既是对马列主义及中共历来坚持的人民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其过去五年来领导实践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9.
按照法律文本的翻译,自决权的主体应是"民族"或"人民"。如果译为"民族",那么这里的"民族"应界定为国族,而非种族;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单一的民族;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则指一定领土范围内由多个民族构成的民族整体。如果译为"人民",那么这里的"人民"应界定为"任何一个国家之全体人民"(既包括殖民地人民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人民,也包括独立主权国家的人民),而非一个国家内部的一部分人民。  相似文献   

20.
翁有为 《东岳论丛》2011,32(10):67-75
古今中外历史一再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得民心,关键是执政者必须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尤其是与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决策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问题的同时,基于其政治信仰,对城市失业者的救济和就业、灾民的救助、疫病的防治这类关系到人民基本生存、生活状况和基本权利的问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处理意见,对解决和处理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问题,正确与妥善处理新政权的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从而取得人民对新中国政权的支持和拥戴,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其维护民生的意义,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剿匪、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等重大军事和政治运动是一致的,他领导进行上述重大军事和政治运动的同时,也在领导着进行不是"运动"的维护民生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