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的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通古斯——满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十七世纪以后,满文传入,鄂伦春族中的少数民族头领学会了满文,但他们用满文是为了记载族谱。而大量的民间文学,却是挂在广大猎人的口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解放后,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用汉文出版了多种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民歌集于1981年正式出版。(见《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 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形式的口头文学。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地区农业问题分析刘晓春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从事单一的游猎生产。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弃猎归农”政策曾使部分鄂伦春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但在历史上其经历仅仅是昙花一现。解放以后,对于鄂伦春族的经济发展,国家照...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该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桦树皮制品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鄂伦春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及鄂伦春人民独特的审美情感,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的勤劳与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是位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桦树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制品初步成型后,鄂伦春人在其表面饰以装饰纹样,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展现了游猎民族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祈愿。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萨满教特点刍议郭淑云在我国信仰萨满教的北方诸民族中,鄂伦春族萨满教最具特色。与北方其他民族相比,鄂伦春族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生活方面,当其他民族已由原始狩猎生产相继转为游牧业、农业生产以...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在母系社会和石器时代是什么经济状况,目前因缺考古实物和文字记载,尚难定论。我们只是根据明清二代史料,近代中外学者的史著,建国以来有关鄂伦春族的调查资料,以及我们与鄂伦春族同胞相处二三十年中的所见所闻,对于鄂伦春族解放前的狩猎经济方面的诸问题,作一重点论述;同时兼谈鄂伦春族能够长期保持单一狩猎生产而未过渡到农牧业生产,以及未能进入阶级社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文学简论赵复兴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在鄂伦春族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文学方面,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重话、笑话、寓言、谚语和谜语等。鄂伦春族这些文学遗...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过去人口不多,分布的却很广,特别是分布在山林地带,长期过着射猎生活,社会内部,一直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解放以来,鄂伦春人在党和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方面飞跃发展,大跃进以后,更大大的改变了从前的面貌。1951年,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91年9月至10月,曾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塔河县鄂伦春族地区,考察鄂伦春族古老的桦树皮文化。看了他们精美古朴的桦树皮制品和妇女制作桦树皮制品的工艺过程。同时,发现他们制作的桦树皮制品的造型以及制品上的图案纹样和色彩调配不但典雅大方,而且具有原始风格。从这些工艺制品中不仅可以看到鄂枪春族独特的狩猎文化,也可以追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轨迹。从而可以肯定的说,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制品,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载体,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桦树皮制品的悠久历史 原始人利用树皮,是从蒙昧时期开始的。如“用树皮纤维制成的绳索,……建造覆以树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比较悠久,但可考证的史料却很少。因此,研究鄂伦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不能不依靠大量存在于鄂伦春民间的各种传说、神话,说唱、叙事歌及萨满神曲等。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原始信仰观念。即: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信仰习俗对于鄂伦春族的风俗礼仪,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恩格斯曾写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获得这样的反映。”费尔巴哈也说过:“自然不但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而且是它的始终如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狩猎民族之一,世代生活繁衍于黑龙江中、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早年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直至民国初年,鄂伦春才兴起学校教育,并发展极为迅速,仅有4000余人口的鄂伦春族竟建起8所初、高等小学,数百名儿童受到学校教育,使这个时期成为鄂伦春族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1911年,清王朝土崩瓦解,但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所篡夺。在东北边疆,政府面临着外患日益加深的局面。1911年沙俄扶植外象反动势力在库伦建立大蒙古国,1912年又策动蒙古王公福股组建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同时沙依本…  相似文献   

12.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北部的兄弟民族鄂伦春族,在解放前长期从事单一的游猎生产,这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鄂伦春族的这种生产,虽然不同于农业或是牧业那样巩固和稳定,但多少世纪以来,相沿至今,已具有很悠久的历史。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我国以后,我国各族人民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的交换逐渐有所发展,鄂伦春族的狩猎经济也不例外,自早期的重于自给性生产,逐渐地向重于商品性、的生产发展。但由于被帝国主义的压榨及奸商的超级剥削,再加上民族人口的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3.
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之一。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过程,由于史料的匮乏,至今在学术上还不是已经很清楚的。这里只就此作一初略的考证,谈一点看法。 对于“鄂伦春”一词,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另一种是“山岭上的人”,持这种说法的人占多数。笔者认为,后一种解说系讹传附会,前一种解说方符合历史实际。在阿尔泰语系的许多北方民族中,称关在笼子里招唤同类的树雀为“鄂伦春”(实音“斡日勒”),用桦皮哨吹成仔鹿之叫声以诱引母鹿,或用母鹿之声诱引雄鹿者,均称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族的古老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财富。解放前鄂伦春族的文化,主要是由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和雕刻刺绣艺术所构成。本文就鄂伦春族古老文化内容及其特点,分别作一简要地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的幻想和寄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伦春族历史上古老而奇特的图腾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承袭着民族文明的生命密码。作为我国较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坚守着一方土地,传承着一种文化,他们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世界的主宰,而当做是其中的一部分,并希望人与世界万物建立起血缘般的关系,从世界万物中获得自身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天然乐生倾向,才能实现人自身的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据分析,“水上的交通工具要比陆地的交通工具更早出现,因为人们在陆地不用专门设备即可步行搬运小件重物,而在水面如不借助运输工具就无法运行.”①因此,在研究交通工具时,首先应研究水上交通工具.据过去的调查,鄂伦春族水上交通工具只有桦树皮船.笔者近年在鄂伦春族地区作民族学调查时发现,鄂伦春族的水上交通工具,除桦树皮船外,还有更为古老的木排、独木舟和兽皮筏.这几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我国的古文献中都有记载,但记载简单,对其形状、制作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世居大、小兴安岭地区,以狩猎著称于世,茂密的森林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强悍勇猛的个性,也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善良淳朴的民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伦春人只有8659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8196人)仅仅增长了四五百人左右,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无文字,然而这并不妨碍勤劳朴实的鄂伦春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鄂伦春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学界对其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近些年来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略显单薄。本文就对其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一番考述。  相似文献   

18.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经过学者们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对古老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研究已经取得突出成果。 聚居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数千名鄂伦春人,1949年建国时尚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阶段,保留着父系氏族组织,且留有母系氏族的残迹。鄂伦春人以狩猎、采集、捕鱼为谋生手段,住在原始住宅“斜仁柱”里,穿兽皮,食兽肉,使用自制的桦树皮家具器皿。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两支少数民族。两民族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通过两民族服饰、生活用具、萨满用具以及图案纹样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民族文化生活与图案艺术的异同。我们在研究两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要借鉴发展他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