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制度安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制度安排有五种:房地产住房供给和保障制度、房地产土地供给制度、房地产金融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和存在于我国居民购房行为中的非正式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房地产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历程与经验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问题,认为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一般特点和优势特征,以及所存在的收益与风险。对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发达的二级市场;加快培育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培养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以及保持其稳健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市场交易量、合理引导购房者预期和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发展房地产多级市场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综述了我国房地产多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跃房地产市场的对策,尤为突出了发展二手房市场,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是我国房地产多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存量和增量市场的联动,完善住宅市场的供给结构;促进存量住房资源的合理使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购买力的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多级市场,才能形成一个高效透明的市场环境,从而活跃房地产多级市场。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历程与经验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问题,认为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一般特点和优势特征,以及所存在的收益与风险。对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发达的二级市场;加快培育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培养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证券化是对传统房地产投资的变革,从我国房地产业的运行情况和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看,房地产证券化既必要,且可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房地产证券化模式作了构划.  相似文献   

7.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着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小等问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最早出现在美国,并逐渐在世界许多国家开展,近几年来亚洲一些国家也相继引入,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我国也可以考虑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解决房地产资金缺乏问题,并向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本文将围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在我国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必要性,及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障碍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正在步入一个稳定、健康、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则和保障的房地产法律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迅速发展。回顾我国现代房地产法律建设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和把握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体上说,我国现代房地产法律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国革命的深入进行而发展,伴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依附于房地产业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房地产法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着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虽然目前仍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但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房地产法律体系的不断趋于完善,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 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6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增长迅猛,但我国房地产开发商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在宏观经济调控和央行收紧银根时,容易产生巨大风险。本文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房地产证券化的经验,论证了我国推出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可行性及意义,并提出我国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房地产估价在我国从正式出现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还不完全适应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海南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旅游房地产的内涵特征入手 ,分析了海南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指出发展旅游房地产既是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 ,也是重振海南房地产业的有力手段 ,对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房地产业产生了五种竞争力量 ,即房地产企业、政府、房地产供应者、房地产消费者和潜在的入侵者。针对每一种竞争力量 ,文章分析了其现状、机遇、威胁、相应的对策以及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证的广州房地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州房地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巨大、供需两旺,并出现了一批实力和资本雄厚的大企业,但投资政策不平衡。市场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合理,即广州房地产业的规模能力、成长环境和人才资源三大要素深刻地影响着谊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并整体上影响了房地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持续优化软硬环境建设.重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通过资源整合扩大房地产业规模能力等措施,对提升广州房地产业竞争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在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了1万亿元,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5个百分点.在行业如此繁荣的情况下,作为业内骨干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运行情况怎么样呢?该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及风险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迅速崛起。部分居民在满足住房刚需后,转向对房产的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房地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长。基于供需理论视角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功效系数法,以重庆市为例测算2000—2020年的综合预警值,提供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指标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重庆市2013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处于警戒值以下,但近三年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明显增大倾向,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需引起必要的重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房地产业监管、引导行业有效投资;房企要去杠杆降负债、探索投资发展新模式;居民家庭需制定长期购房规划、强化多元投资意识;金融机构需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加强房企资信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在房改政策及相关立法推动下,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并伴生各种风险。以抑制高房价为目的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不但未能起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保障公民"居者有其屋"的初衷,并且,在立法、司法审判和宏观调控措施的合力下,房地产业发展伴生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各参与主体间未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分担。各级政府既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和主要获利者。通过对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实施效果及立法、司法审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反思,提出合理防范、分担房地产业发展所致风险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有利影响和严峻挑战。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扩大市场需求、增加投资能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 ;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房地产的开发领域、企业实力、中介服务和金融保险业方面。因此我国房地产业在WTO框架下应积极应对 ,例如 ,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组建有实力的大型股份制房地产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等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金融是房地产业的血液。在中国,房地产金融业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按WTO协议要求,中国将于2006年对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将会出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逐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则持续担当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化的关系后认为,城市发展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需要与房地产开发的协同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过度繁荣态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一二线城市,成为抑制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对此,各方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