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卢梭、黑格尔、尼采、加塞尔等思想家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在语言学领域,库恩、莱考夫、约翰逊、塞尔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与传承了隐喻概念.  相似文献   

2.
现代隐喻研究崛起于20世纪70~80年代,以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son)合著cago Press,1980)一书为标志,突出表现为从人类认知的视角而非传统的修辞学视角来考察隐喻现象,为隐喻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与马克思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来源方面,契希考夫斯基意外地被学者们忽略了。契希考夫斯基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中促成实践问题转向的第一个人,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行动与作为有机的历史总体联系起来,确证了历史和未来的可知性,建立起了以行动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并明确提出实践哲学是哲学未来的命运。马克思哲学来源和形成史研究应该关注契希考夫斯基行动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喻思维所处的位置应该是隐喻思维产生的前阶段,因而更具本源性。转喻和隐喻代表了人类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阶段,共存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世界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Black、Searle、White、Davison、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认识论基础的理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成果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斯宾格勒的历史悲观主义与我们时代的悲剧[美]J.法伦考夫禾子译历史探究和哲学研究是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对其文明的起源和演化进行思考和展望未来的最佳方法,然而在以史为鉴研究现代性的特征时,人们必须要自问,这种反省和思考是否多少有些陷于自我陶醉和肤浅...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9):101-104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英文诗歌和诗歌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隐喻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分析隐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人们普遍认为,诗歌隐喻比日常隐喻更具有审美性、新奇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诗歌隐喻的解释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激活、联想、抑制、推理等方式来理解诗歌隐喻。读者在语言语境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映射、框架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过程,最终成功地获得隐喻意义,理解英文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隐喻在政治语言中的使用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该用法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第一,在修辞上,使用隐喻是为了创造新含义,挑战先前固有的理解方式;第二,隐喻可用做政治话语中的日常习语,从而淡化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浅论隐喻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娟 《社科纵横》2004,(4):186-187
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多维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一种修辞格 ,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与进行思维的工具。本文阐述了隐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赵维森 《社科纵横》2008,23(8):148-150
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方式,它规约了人们的一切精神行为、文化行为和实践行为.而一切教育都旨在通过已知的经验知识来理解把握一切未知领域的事物、现象、问题,因此它与隐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无论立足于启迪人的智慧还是传授知识,无论从教育主体的教育手段的具体实施还是从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而言,隐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隐喻是一切教育方法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通过实践了解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用范畴和概念来理解世界.外部世界是客观现实的存在.客观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有真伪性.语词具有固定意义,人们只要用清晰和准确的定义是可以触及客观的.应避免使用隐喻和其他的修辞手段.主观主义强调人们的日常实践凭借感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感觉、道德、美学和精神意识.人们是通过想像而非理性获得意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将主观与客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主观与客观是互动的关系.经验现实主义在认知隐喻中得以充分体现.人们是通过想像性推理而获得意义的.意义蕴于人体机能和社会经验,意义的结构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抽象的概念源于隐喻和换喻的映射.  相似文献   

14.
蒋同  钟厚涛 《唐都学刊》2006,22(5):73-77
对中国大陆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隐喻研究进行了宏观审视:文章第一部分从隐喻的概念、隐喻的分类、隐喻的工作机制、语料库的整理、西方隐喻研究史等五个方面对西方隐喻研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梳理;文章第二部分从对西方单一隐喻理论的评介、对西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隐喻理论的对比研究以及对西方隐喻理论的整合等三个层面,从中国本土的学术立场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了回应;文章第三部分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运用隐喻理论对相关问题的解释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则简要地点出了目前学界亟待深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6.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17.
刘风景 《求是学刊》2012,39(3):96-103
法律移植一词属于隐喻,在思维结构上,器官移植是喻体,法律移植是本体,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需要根据器官移植的语意,来理解、界定法律移植的含义.任何两个事物都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性,只有它们之间的类似性达到一定程度,隐喻的使用才是成功的.因而人们须对作为隐喻的法律移植一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明了其与器官移植的差异之处,防止张冠李戴式的误用.法律移植一词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意味着一种观察视角的选择,具有某种片面性,还需要其他的法律隐喻对其补充、校正或替代.  相似文献   

18.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衡 《唐都学刊》2012,28(5):85-88
尽管艺术隐喻研究在西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国它却是一个新兴学科。直至20世纪90年代,艺术隐喻研究才在中国真正兴起。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学者也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如此,当前艺术隐喻研究的视野仍然不够宏阔-主要局限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而且系统性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王炳社先生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无疑是当前国内艺术隐喻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就。《隐喻艺术思维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路清晰,视野宏阔,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系统的艺术隐喻思维理论体系。第二,立足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始终以艺术的诗性精神为着眼点,使艺术隐喻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品牌和一类企业,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符号象征。人们能够通过感观体验对"老字号"形成认同,其深层原因在于"老字号"背后的记忆隐喻以及人们对"老字号"的空间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