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正> 《通志》二百卷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是郑樵“会通”学术思想在史学编制上的最根本的反映,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而《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三篇又是他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通志·校仇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论著,虽然从书的名称看,此书是关于“校仇学”的,但它是目录学理论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目录学的原理和规则。在书中郑樵第一次明确了治学、图书、类例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写道:“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又说,“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通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了目录学的任务,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观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3.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4.
六书中之转注,可算是一个象飞碟或百慕大三角似的不解之谜了。从古到今,人们为此写了多少文章,但始终没有攻破这一关。真是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自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作为悬案。唐、宋、元、明几代的许多学者贾公彦、郑樵、张有、戴侗、赵宦光等的说法,由于受当时主观、唯心学风的支配,可取处不多。有些论述得不够清晰、明确。至于以为转注就是“考字左回,老字右转”,或“贲有七音,义各不同,触类而长之,衰有四音,齐有五音,从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七音,辟有十一音,皆转注之极也”等,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5.
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较全面地分析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孔子以来的“会通”的学术传统,特别是《通史》、《通典》和《资治通鉴》对郑樵编纂《通志》有重大的影响;宋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积累为郑樵治学和著书上说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宋代福建繁多的科学成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福建莆田丰富的藏书,以及福建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郑樵编纂《通志》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郑樵一生潜心治学的志向,以及对治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即较正确地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注重核实之法,富有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促使郑樵著成《通志》的主观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对《通志》一书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福建蒲田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学者。郑樵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发愤读书,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他最杰出的成就首推《通志·二十略》,曾自称为“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此言虽甚自许,但《通志·二十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在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了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模,为文献学的建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是杰出无疑的。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研…  相似文献   

8.
有关《六经奥论》的作者和成书是一桩公案。通过全面考查,《六经奥论》为改编署名“二郑”的《六经雅言图辨》而成,编定时间大致在宋末。《六经奥论》夹行小注中标注出处和所指部分元初已有,其阐明原因和意义的部分盖出于明初危邦辅祖父之手。《六经奥论》内容确与郑樵有关,但也有许多并非郑樵的言论,所以使用此书应该审慎。  相似文献   

9.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一两年来,由于从外地传进一部新编的《揭氏族谱》,而在揭阳掀起一阵“揭氏文化热”。《揭氏族谱》让揭阳文史学者大感兴趣的原因是,它“揭示”了揭氏一姓来源于西汉人史定曾任揭阳县令,这让揭阳人感到光荣与欣喜,于是“当仁不让”,热烈反应。对此我以为可以理解。如果经过调查能证明“情况属实”,我以为本土人士还应举行更大的仪式来予以庆祝。诚然,“揭阳”一姓来源于史定之令揭阳,早在南宋初期福建籍史学家郑樵《通志》就已经写到了,只是过去没有被揭阳人“发现”。当然,这也还不是郑樵的“发明”,早在郑樵著书1000年前出版的《史记》、《前汉书》等,就都已经闪烁其词,有所“暗示”。郑樵可能正是据此而断定史定之改姓“揭阳”,是以其曾治该邑之故。  相似文献   

11.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4.
略论《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中的文化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的观察,从收词、释义、例证、习语、词(语)源、文化注释、附录等方面讨论该词典文化信息的体现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维摩诘经》是一部以不二法门为宗旨、不思议解脱为归趣的经典,经中的所有法门都是不二法门,由五蕴观佛身实相亦然。但是,今存《维摩诘所说经》讲到从五蕴观佛身实相时,鸠摩罗什译本作“三不观”,玄奘译本和现存梵本却只有“一观”。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如、性二名的同异与开合。在“三不观”中,若依龙树的“观时分别”义解如与性,二法则有差别。注疏家们在二法别义的前提下,依修学维度的“三谛”配释色、如、性三法,妥当地安置、诠解了三法间的关系,避免了法义重复。罗什将如、法性与菩萨“二忍”行位相配当,凸显了二法各自断证的功用,对于进一步诠释“三不观”具有启发意义。当如与性合一时,即成奘译之“一观”;当二名开分时,即成什译之“三不观”。当如与性作同义解时,据《大品经》的三空观亦可成立“三不观”同义并立的差别意趣。  相似文献   

18.
从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由来、有关“真实性”、实现和未来四个方面论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涉及的数字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将可能产生的影响。沃卓斯基兄弟通过电影媒介形式的《黑客帝国》传递了关于未来的讯息:人们正在被深深地卷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人们的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刘跃进 《国际论坛》2013,(1):49-53,80,81
汉语"国家安全"的两种英语表达State Security和National Security各有长短,难以取舍,因而需要一个把state与nation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英语新词。依据汉语旧词"国家"能容纳英语state、nation和country的高度概括性,给英语造一个新词"guojia",把"国家安全"在英语中表达为"Guojia Security",便能把国家安全学理论要求的"国家"概念的普遍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民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我们要弄清楚应该忠实于什么、如何达到忠实、叛逆与忠实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文章认为,在一定情况下,译者的有意识的策略性叛逆可以更好地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创造性叛逆是好的文学翻译最常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