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先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117-121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语用失误。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作为变项参加到整个交际过程之中的。在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重合的或然性的存在正是语用失误的隐患所在。对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相关的认知语境分析,并深究背后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以培养和提升跨文... 相似文献
2.
董琳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83-85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促使多元文化交际日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我们与世界的对话逐渐频繁,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反映了多元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织产生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文化认知作为某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活,思维.语言习惯.价值体系的结合体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没有文化认知,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便无从谈起。正确认识到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影响将深化交际者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语境认知能力,从而有益于动态的跨文化能力的形成,顺利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郭卫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30-132
转喻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阐述了转喻的本质,并运用Fauconn ier提出的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和研究转喻认知语用,认为转喻认知语用推理是在空间映射视角下的概念整合,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4.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认知可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文章根据一项实证调查,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行为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注入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提高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5.
李睿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9-111
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实施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现跨文化教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鉴于跨文化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教师自身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更新观念、增强认识,优化跨文化教学师资的培养路径,提高跨文化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和为跨文化交际教师营造学术氛围等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保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103-104
商标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是文化信息传递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商标翻译应遵守译入国家的法律制度,尊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把握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顺应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尊重宗教习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郭高攀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2-156
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语言转换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即概念结构的转换.通过分析概念结构中的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对外宣传翻译过程汉英概念结构转换中动词聚集特点进行探讨,指出译者进行概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尝试采用整体思维、概念联想和语义解释等转换模式为对外宣传翻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并结合大型COCA平衡语料库进行验证,使抽象的概念转换过程具有动态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9.
邓妍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1)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种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诸方面。本文着重探讨汉英语言的民族文化差异、语境对语言约束性的选择、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影响等对跨文化语境交际有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口罩”作为技术物品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一定的物理功能,毋庸置疑它也是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的佩戴与否引发了人们对异质文明差异性的讨论与反思。透过“口罩”这一技术物品表象,深度挖掘其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层次的隐喻含义,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口罩”在医学、价值观以及文化层面所呈现的不同的象征意义,使我们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其根源的理解,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消除异质文明之间的藩篱,增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相互理解——坚持共同体原则,共同行动才是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逢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80-83
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元认知实现着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等.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有效指导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伯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6)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险认知的差异及其解释——从心理学到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嵩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89-393
专家和大众在科技风险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该现象的解释却一直存在争议."实存论"和"建构论"是看待风险的两大基本模式,但它们提出的解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专家和大众在风险认知上的对立其实是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分裂,其根本原因是风险社会中的信任危机.欲化解公众和专家在风险认识上的对立,应以协商民主和公众参与为基础,通过开放的公共领域,建立起一个包含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多元共识. 相似文献
14.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加工信息、发展认知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并充分注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图式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学习理论对于提高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儿童早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开发,合理地制定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情境式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儿童对口语交际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并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孟志刚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尝试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适切翻译.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纷争由来已久。事实上,以心理学观为视角,心理学统一与分裂的论战从根源上讲,其实就是心理学观之间的论争。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支配和引领心理学发展的应该是多元文化心理观。多元文化心理观不是要彻底否定现在的心理观,而是以文化框架作为审视心理学的深度视角,扩展现有的心理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李思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45-153
个体认知及其交流传播,往往离不开其所在群体认知的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养成、人际认知交流的实现,都处于特定群体传播交流环境中,并受群体认知的影响。这意味着群体认知不是个体认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另有其规律和面临的问题。从认知交流障碍的角度来研究认知传播,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角度。就认知传播作为一种人际间的行为而言,除了有个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还有群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而群体性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播要素,却恰恰是脑科学等非文科学科研究的盲区。为此,本文借鉴Joseph A Wszalek的法律认知交流模型,从获取交流信息、内化交流信息与交流信息互动三个模块考察群体认知传播障碍,形成AII群体认知传播模型,以描述不同群体的认知传播及其障碍,希望能够使用该模型来预测可能的群体认知障碍,提出系统性干预方案,以改善群体认知传播。 相似文献
18.
谢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71-74,141
建立在信息加工范式基础之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比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简单地把人类心理进行自然化处理的方式受到了文化心理学的批判,特别是尼斯比特等人用实验证据证明了文化对认知产生的影响,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心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研究方法的互惠和心理学科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苏倩倩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30-132
集中探讨了公益广告语中人称代词的认知心理,并分析了代词阶在公益广告语中的运用,指出受众基于自己的的知识框架,态度,价值观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会对识解公益广告人称代词时的认知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林林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59-61
语言作为社会必然的存在条件,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个重要的社会工具,它一方面对社会有绝对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应变性。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的变革,词汇也要不断地创新、充实、丰富。本文从词汇的角度探索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印记,以说明作为重要文化现象的语言,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