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施蛰存佛教小说创作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佛教小说创作心理透视唐正华佛教题材小说在施蛰存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现代文学表现佛教内容的小说寥若晨星,使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尤显突出。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主要有《鸠摩罗什》、《黄心大师》、《塔的灵应》、《宏智法师的出家》四篇。作者...  相似文献   

2.
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袁良骏赵淑敏女士是台湾著名的学者、教授,她的《中国海关史》、《吴稚晖传》等深受学界重视。十分难得的是,三十余年来,她在授课、研究之余,始终不渝地坚持小说、散文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她的小说创作,尤其开辟了“教授小说”的...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写实理论的美学贡献罗德荣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小说创作的巨大转变。从此,以《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人情一写实”小说,取代“历史一传奇”体系,成为创作的主流。这一巨大转变,对理论的发展影响甚深。张竹坡顺应历...  相似文献   

4.
论小说家的智慧冯军胜小说这种似生命的存在,要获得恒久的价值,如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老人与海》、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的《红与黑》……无疑需要小说家的创作拥有巨大的智慧。或者更简单他说,小说创作是智慧的生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解读者蜂...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审美契合点在神秘与现实之间。纵览贾平凹的小说作品,虽呈驳杂斑斓之状,但只要认真梳理、辨析就不难发现,贾平凹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美的归宿;另一方面在“神秘生活”中去营造自己的小说世界;并且在神秘与现实的流注贯通中,去构筑自己小说艺术的殿堂。贾平凹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说:“我放弃了玩什么新花样,只是真实地去写,尽力使故事弄得简单,不求圆滑。”①我们认为,这是贾平凹于忡国作家》1腑7年第4期发表的《瘪家沟》以前的创作写照。此前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以《贾平凹小说新作集》为代表的1…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一嚏千娇》和《球星奇遇记》是两部典型的元小说 ,它们代表着王蒙在小说创作上的自觉 ,标志着作者一种理性的、宽容的相对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从元小说理论角度进行分析 ,王蒙的元小说创作不仅标志着当代小说创作的自觉 ,而且 ,王蒙的小说创作以个体的形式重演了小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邵振国小说创作论刘俐俐在《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发表的《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邵振国小说创作论》中指出,从当年的《麦客》和《祁连人》引起的轰动效应之后,邵振国走了一条艰难而寂寞的文学之路。前行于文学主潮之外,从独特的西部人文情感出发,去寻找富...  相似文献   

8.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曹立波 《北方论丛》2001,4(4):67-73
《红楼梦》的创新价值,继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之后,令人瞩目。然而,《红楼梦》高居古代小说的艺术峰,并非平步青云。曹雪芹是在吸取了世情小说以及其它流派小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而继往开来的。考察作者所处时代的小说创作时尚,我们发现:从小说家的心理特征、小说结构特征、到小说情节特征,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小说创作时尚的随顺与超越。在对清代小说创作大潮的趋同中,求新求异,才是《红楼梦》“异军突起”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0.
论晚明白话公案小说刘重一晚明,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我国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从冯梦龙整理并刊行《古今小说》的天启初年(1621)起至明朝灭亡,前后虽不过二十余年,却先后出现了像“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醉醒石》等二...  相似文献   

11.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画论、构图、色彩、技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红楼梦》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指出《红楼梦》中表现出的绘画美学思想亦为作者创作整部书的艺术理论基础。文章充分肯定了这种融诗情画意于创作之中的“小说叙述方式”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学草创时期,《新潮》小说的突出特点在于:短篇小说“横截面”理论的尝试、“为人生”的创作倾向、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可贵的艺术追求。《新潮》小说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创作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作经验的欠缺也使得《新潮》小说在艺术上普遍显得粗糙,缺少必要的艺术深度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燕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74-176
作为中国作协主办的权威刊物,《小说选刊》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文本从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两方面,解读1981~1989年《小说选刊》自身的发展及其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豆棚闲话》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在整个拟话本小说中独树一帜。其创作模式在文化皈依、题材处理、体裁选择和叙事操作等方面的新变和突破,代表了拟话本小说创作的一种趋势和走向。尽管拟话本小说创作终因遭遇的种种困境走向渐及澌灭的绝地,但《豆棚闲话》在文学苍穹中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以从中管窥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困境面前所作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书讯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小说,体现了小说艺术的 深层变革。浙江文艺出版社为了鼓励文学创作的积极探索,呼应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系统地总结1985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成果,推出《中国当代最新小说文库》,该文库根据近年小说的创作现象,分为《新写实小说选》、《新笔纪小说选》、《新实验小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灵之旅──鲁迅《呐喊》、《彷徨》失常人格论柳易江在《呐喊》、《彷徨》的二十五篇小说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游记结构。鲁迅在创作时,导游的,并非是故乡的山水草木,星移物换,他要向读者叙述的,却是:人物心灵的图象及其坎坷的历程。鲁迅写小说,做杂文,为的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