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港台地区随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论和著作的涌现,有关茅盾研究的文章也续有所见。港台地区对茅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成果都是一些资料和单篇文章,还没有研究专著。本文引录的资料主要见诸已出版的七种书中:苏雪林的《文坛话旧》(1967年3月台中文星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赵聪的《五四文坛点滴》(1964年6月九龙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和《现代中国作家列传》(1975年10月香港中国笔会出版,后改名为《新文学作家列传》,1980年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周锦的《中国新文学简史》(1980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司马长风的 相似文献
5.
6.
五四新文学,以它开创的朝气,揭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同时,它又呼唤着大批奋发有为的文学青年为这块新地播种耕耘。在开拓者的行列里,茅盾以他卓越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实践为现代文学这棵新苗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试就茅盾早期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与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对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而对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除了《林家铺子》《春蚕》等少数几个名篇常有提及之外,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茅盾开始中、行篇小说创作不久,也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成为他的整个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作品,以生花妙笔揭示了各式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绪,从各个侧面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面貌及其发展进程。它们是作家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来看,我认为可以把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以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为据):从1928年2月完成第一个短篇《创造》到1929年2月完成的《昙》——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前五篇,属于第一阶段;从1929年11月完成的《陀螺》到1930年10月完成的《大泽乡》——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第六篇到第九篇,为第二阶段;从1931年10月发表的《喜剧》到1948年完成的最后一个短篇《春天》,为第三阶段。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分别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9.
鲁迅和茅盾的短篇小说,各俱特色,显现了二者思维的差异.鲁迅的心理态势是内倾型的,他的创作思维具有形象思维浓厚,即视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文本的话语间是聚合关系,具有共时性、可写性等特色.茅盾的心理态势则表现为外倾型,他的创作思维具有抽象思维厚重,即言语思维和社会性思维的特点,文本话语间是组合关系,具有历时性、可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茅盾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种独特性,与其中长篇小说中的人物相比是明显的,而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放到整个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去考察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13.
14.
庄钟庆同志研究茅盾的专著《茅盾的创作历程》(以下简称《历程》),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历程》具有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并用丰富翔实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全面、具体地阐述了茅盾思想和创作的历程,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是茅盾研究方面带有突破性的新收获。《历程》收集的材料丰富充实。书中在论述茅盾的创作及生平思想、文艺观时,不仅广泛引用了茅盾自己的有关论述,而且旁征博引了国内外有关茅盾研究的有价值的资料,诸如叶圣陶、宋云彬、黄果夫、沈志 相似文献
15.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16.
17.
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茅盾的最早墨迹。它为我们留下了少年茅盾的思想印记,就如留下了这位文学巨匠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上最早的足迹。“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笔意得宋唐文胎息,词旨近欧苏两家,非致力于古文辞者不办。”“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苦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 相似文献
18.
在茅盾的光辉一生中,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不仅先后六次(共计约四年多)直接从事教课、讲学工作(长则一年多,短则数月),曾数十次到各地讲习所(班)讲演、讲课,教育对象从职业到文化程度很不相同,讲授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史哲、写作阅读及外语,而且自1917年发表《学生与社会》至最后的遗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止,曾就教育问题发表了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只是由于他的教育(学)活动大多是和政治文学活动交错结合进行的,他的教育观点大多是用文学形式阐述的,所以以前不大为人们所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酷爱托尔斯泰并继承托尔斯泰艺术传统最有成效的小说作家。他之所以酷爱托尔斯泰,是由于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文学潮流,对于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国文学现状、个人志向、美学爱好全面分析的结果。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的“为人生”“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艺术创作上的史诗般的广阔和雄伟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所谓纪实文学,是指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等记人纪事性的文学作品。它是以描写人物、事件的活动和发展为主,糅合人物、事件所活动发展的时代背景,生动地再现人物个性和事件真相。作为纪实文学之始的《史记》是这方面的典范,茅盾一生对纪实文学还是十分重视的,不仅在文学思想上有着明确的观点,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努力的,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