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果。跨文化传播在促进多元文化相互适应与融合、推动文化整合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人的异化、文化的同质化,导致民族文化的消解。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开放,吸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还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与世隔绝近百年后能够重新进入国人视域,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向度,可以对当代应试教育起到很好的纠偏补弊的作用。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凸显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第二,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国学教育;第三,强化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第四,把教师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国学教育和传播具有优良的传统,很有借鉴价值。国学教育和传播依托于藏书楼和图书馆。古代藏书推动了国学经典传播,促进了学术与教育发展。现代图书馆是国学经典传播的重要阵地,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加强国学经典传播,这也有利于当前我国的国学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相互交汇、借鉴的同时,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面临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坚持民族文化主导。高校德育要加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相似文献   

5.
应该采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新一轮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没有列入"国学"学科这一现象。所谓"国学"在新的学科潮流没有涌入本土之前,从来都不存在"分科立学"的问题,只有在新的学科潮流涌入之后,"国学"才与新的学科体系产生"同构"。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热"兴起之后,国学教育与国学学科设置问题浮现了出来,时至今日,仍然存在难以逾越的三大难题:一是国学学术疆界难以确认;二是国学学科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难以定位;三是国学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设计。这三大难题足以阻止国学学科进入现有的学科制度体制之内。在国学学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情势下其出路主要有:一是大学单独自主设置"国学学科";二是在国学相关学科设置学科方向;三是设置高等级的国学研究课题;四是以国学精神统领相关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国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二是创新国学文化与学术;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国复兴的进程;四是向世界传播国学文化与学术,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学传承模式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当前,国学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学师资应该具有知行合一的教学创造力,以推进国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成为国学教育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国学师资需要创设国学常识类、文本解读类、课程教学类、教学技能类等四类课程,形成基础型、提高型、专业型三种教学层次,构建经典式、探究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模式。这种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逻辑是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以民族语言与文字书法学习为基础、人伦规范与日常习惯训练为依托、经史学术与人文思想研习为主体的国学教育,是传统启蒙教育开展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共识达成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术进步与思想发展的原始动力乃至民族文化生命延续的重要方式。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传统国学教育体系迅速解体;国学教育的再度兴起,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特殊时代,自教育方针、教育体制及教学实践层面完成国学教育体系的整体重建,是国民教育实施与公民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是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的必要前提,更是固有学术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以中华历史文化精神为主导的国学教育体系的现代重建,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休闲文化是以和谐快乐为准则的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之外的空闲时间里所进行的使身心轻松愉快、内容符合个人意愿、形式上生动活泼的活动并进而产生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在人类早期的交流中,漫长的历史发展使之形成了人类群体所共有的休闲思维、休闲系统、休闲习惯及其行为模式。从休闲文化的传播走向和扩散功能来看,主要有休闲娱乐的逐步社会化、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个向度。休闲文化传播的整体性表现在不同民族或者国家对休闲思维、休闲系统、休闲习惯的选择性行为模式,不同民族传统和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不同休闲文化传播的文化行为和传播模式。大力开拓休闲文化传播的学术路径,扩展其研究视阈,对中国文化传播、社会和谐发展及增加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且不可走入保护的误区,应该坚持“在保护中调适,在调适中保护”的方式,努力从本民族文化自身寻找保护的动力,这才是对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造血式保护,是深层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于西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与发展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意识形态文化为主导;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开放,开展文明对话交流;坚持文化综合创新,与时俱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基础。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但是,藏族文化教育道路曲折。藏区教育应结合藏区特点,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从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组织引导;充分挖掘藏文化的先进内涵;坚持母语教学,贯彻民族教育的开放性原则等方面,研究、探讨构建适合藏族地区特点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致使国学教育一度退出历史舞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及其在解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使之又重新崛起。为了使国学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文化提升到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阐发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维向度和深刻内涵。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办学中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着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切实加强师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教育同样要彰显中国教育的本有属性。尊重和恪守教育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先”的原理、原则,了解和掌握有关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三个文化向度——传统文化向度、思想文化向度、和谐文化向度,这一切无疑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文化和达成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教育之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国学研究应该着重研究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着重研究传统国学中所具有的那些恒久生命力和普遍的价值、那些蕴含了可以成为回应现时代问题及重建当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可贵的精神资源;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现代化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途径、方法问题,研究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路径等问题,使传统国学真正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丰厚“软实力”,成为从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一个可以借鉴依凭的特有的民族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就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的整合。在文化的整合中,我们应坚持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审视民族文化传统,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应坚持以本民族文化阐释现代化,使之具有西南民族文化特色。在整合中,构建多元文化的互补互动结构,以便更新、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是教师涵养的蓄积,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教师涵养的提升,有以追求“圣人人格、以德统智和内圣修己”的“中国向度”和追求“自由人格、以智释德和外向求理”的“西方向度”,而中西互补应是一个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来提升教师涵养的新向度.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需要树立“人本”思想,转变教育评价理念;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治理好校园内部环境;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创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该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该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提升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接续传统文化精华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决定了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接续文化传统根脉、丰育文化土壤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具体内容的实现路径.其具体目标应着眼于人民大众的人生哲学、价值观、人生理想、独创精神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学的解释与弘扬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于国学热,我们应该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国学应该热,这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怀有忧患意识的一种自觉认识;如何热则是可以商榷的,关键在于能够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