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邓小平同志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这是他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基础。他特别注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就指出:“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1页)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倡全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中收入的四十七篇论著,虽然没有专门谈论哲学问题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邓小平可以说是一位特殊的思想家。他没有阐发或创立一套体系性的哲学理论,也不曾写出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却给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以巨大的活力和杰出的贡献──他提出并实践了一套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总揽全局,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重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空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当我们把他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首先肯定的也就是他的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没有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大师。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已内化于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中?成为他思考问题、处理矛盾、进行决策的思维依据。可以说,没有一种博大精深的辩证法思想?就没有小平同志“总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些宏伟构思。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时代性邓兆明邓小平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著作,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思想活动、言论和著作中,领导和决策的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无比的哲学思想。我认为他是如我国大哲学家金岳霖早在30年代初就指出的那种“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总是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他的名言是:“要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号召全党学习辩证法时曾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邓小平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专门论述辩证法,但翻开邓小平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其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在长达7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那样,写过专门的哲学菱作,但只要是认真读过《邓小平文选》的人,应该不难发现,他有一颗哲学的头脑,善于从哲学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他的全部著作和革命实践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新境界。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几个侧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总结“文革”历史经验的启示○孙凯民一、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代替愤怒和忧伤的诅咒“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经历的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他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一切职务。他对林彪“四人帮”深恶痛绝,但他没有停留在愤怒和忧伤...  相似文献   

8.
1997年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随着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平稳发展,“一国两制”构想已由理论变为实践,世纪伟人邓小平设计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变成现实。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他把毕生的  相似文献   

9.
坚持运用好“两点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叶福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没有专门论述哲学问题的篇目,但字里行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笔者体会,与“实事求是”这个精髓相联系,“两点论”是邓小平同志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不...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所以,他反复强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一步,看一步”。他对广大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经验极为关注,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来概括经验。据粗略统计,在《邓小平文选》第1-3卷中,就有四十多篇文章九十余处论述经验。在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学习邓小平关于经验的论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总结经…  相似文献   

11.
略论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杨韶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和他的“强烈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2.
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之际,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召开理论座谈会,天津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也专门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这对于今天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到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一脉相承,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现将部分学者的论文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与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烟 《兰州学刊》2005,1(2):19-21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对国家利益问题作专门的章节的论述,但他重视国家利益问题,并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始终,他始终将国家利益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考察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至上性、复合性、层次性、宽广性.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对当前中国探索走和平崛起道路中的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中的“两论”探略翠林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的生产力思想。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但最主要、最能反映其生产力观的是生产力经济论和科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科学判断,为我国对外思想的发展和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重点内容是“世界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维护世界和平”。一、“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说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中,“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把“世界和平”放在国际战略的第一位置。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主要…  相似文献   

16.
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之际,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召开理论座谈会,天津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也专门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这对于今天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到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一脉相承,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现将部分学者的论文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他曾多次论述过生产力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最近的南巡谈话中,他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抓住有利时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判断姓“社”姓“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等等。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以及这些论述目前有何重要意义?笔者专门走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初探苗天青邓小平非常重视我国的农业问题。早在40年代,他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就表达了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的思想。1975年,他在复出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要求发展工业要“确立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①提出:“工业...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理论体系、逻辑结构来看,它包含着四个相互关连的逻辑层次。第一层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亦称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1986年,邓小平同志同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话时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基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他的理论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是一位世纪伟人,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人类的思想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我们继承这笔遗产的最好办法是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它,掌握它,继而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刊1996年第12期发表了郑克强、罗莹、汤乐毅3位同志撰写的《论邓小平的消除贫困思想》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映,现就4位读者的来信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