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2.
对“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其关系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发展既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中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应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参与者,承担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学生参与管理,既能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变化和成效,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本文探讨的就是"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及其具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权利保障上,必然要求实现从"以人为本"向"以公民为本"的价值转换。"以公民为本"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诉求,也是人本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提升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的个体政治主体性并凝聚社会共同主体性,乃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政治观的核心。放眼未来,推进"以公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中国"以公民为本"的公民政治发展一直内涵于人民民主的人民政治之中。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地落到实处,保障和实现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促进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中的人本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物本"和"人本"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以物为本"偏重物的产出及物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以人为本"则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基础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人的全面发展同步进行的发展,是确保所有人而不只是部分人的发展,是重视并依靠人的因素而不是偏重于物的因素的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索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要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延伸德育课堂,坚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德育、修身为本的良好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8.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纵向发展转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框架下,又客观必然地存在着以少数人为本和以多数人为本的两条发展路径。由于人由官和民构成,而民又有市民和农民之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切内涵,既不是以极少数官员为本,也不是以市民为本或农民为本,而是涵盖绝大多数人国民(国民=市民 农民)的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其根本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表明,不能脱离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在的客观规律抽象地谈以人为本,尊重规律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探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不仅涉及到指导思想问题,也涉及到发展方式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新探索问题,更涉及到实践中的理论到位问题.因此,从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在的客观规律看,以人为本必须明确“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以人为本要以“个体的人”、“延续的人”和内在需求的人为本,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以人为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本体大而言之有三种可能的基本形式:或以神为本,或以物为本,或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由于"上帝死了",使得"物本"和"人本"的对立空前凸现出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正好切中了这一现代性主题。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原则是以物为本,而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武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科学定位上应以“本”为本,坚持培养人才,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坚持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要地位;坚持传统优势学科的主导地位;确立服务地方的基本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确立了"以物为本"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主张人在物质利益上面达成和谐,即人在获得感性物质利益上面实现公平和正义.这种和谐并非是人所具有的最高意义上的和谐.相反,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所确立的和谐观则是"以人为本"的.这种和谐观主张按照人的道德尺度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代应该吸收古希腊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观的积极因素,在"代际伦理"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4.
“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长期资本。现代企业在管理中不仅要“以人为本”,而且更应以“核心员工”为本,以“核心员工”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应具备以“核心员工为本”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以“核心员工”为中心,并将“核心员工”视为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信赖和尊重他们,充分发挥“核心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这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扶持人之本性,发展人之个性,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察了现代教育教学关系这样一个涉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原点性问题,动态地剖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自由为本”三个命题的内在肌理和逻辑层面,以此把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价值本质,设定教育教学关系中双重主客体机制,从目的性角度认识和把握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构建创造性人才培育的终极趋向。依据动态的逻辑演进,又进一步推论出“以新型教育教学关系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在200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指出,高校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试析高等学校以生为本办学理念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它要求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需求,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本,树立人人成才和人才多样化的观念,这些对当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