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君毅将人之欣赏美表现美之求美活动赋予道德价值,既强调了求美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又顾及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于求美意识之起源、求美意识之道德价值、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不同、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贯通等美学思想的阐释,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美化人的道德心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创造发展自己的历史 ,也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历史学。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求真” ,即求史实之真与历史规律之真。在求真的基础上 ,历史学也具有致用的功能 ,此一功能因时代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只有将求真与致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历史学才是具有永恒生命张力的长青树。  相似文献   

3.
余热献给党     
我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参军的,在血与火的生死搏斗中,是党教育我爱祖国、爱人民,我紧跟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离休后,我时刻警告自己,人离休思想不能离党,要继续为党的事业奉献余热。为此,我利用适合自己情况的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争  相似文献   

4.
熊志远 《老友》2009,(9):60-60
离休10年多了,我把离休生活归纳为五个字,即将学、写、行、唱、动贯穿于每天的生活之中。学。离休后,我订阅报刊杂志五种,每天读报阅刊,晚饭后看电视新闻。一天不学不看,就好像缺了什么。长期坚持,不断增长新知识,使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指出,人的心灵对于有价值的对象会自然产生爱慕之情,这种好善恶恶、愤悱向上之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即知即行的心灵活动。它所感知的价值理想,作为既真实又应当的命令,先实现于内心,再求被实现于现实世界。人的生命心灵中原始的至性至情能超越"我执"的限制与封闭,而达至我与他人他物的同情共感。这便是"分别我执"的超越,也是心灵的感通。唐君毅指出最充实圆满的宗教精神能展现天地人三才之道,源于人之精神超越性的最高表现。他以"超越的感通"来表示人的这个超越向上的向度。我们可以用唐君毅描绘人之仁心客观化为天心的历程来表示人在此的超越性。这是一种对人本身之"无限心量之具体内容"的深切领悟。如此向上超越感通的信心便是来自于人性中愤悱向上的好善恶恶之性情。  相似文献   

6.
说“送”     
王竞 《中华魂》2012,(5):38
八十五岁生日时,老战友茂老送我的贺礼是一幅中堂,上面写着"求阙"二字,他见我似有不解之色,就说:"在古文中‘阙’与‘缺’同义。你现在没有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但世界上的事,总是祸福相倚、顺逆相随、圆缺相生的,这是一条客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一个离休干部、老共产党员,在学习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后,也在思考着如何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做到老有所为。经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联系自己离休的客观实际,我觉得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离休不忘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  相似文献   

8.
原广西百色地委党委、行政专署第一副专员李一民同志,于1976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安置回老家长治市襄垣县。20多年来,他并没有闲赋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用他那丰富的工作经验,广泛的人际关系为全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离休无所求,甘为孺子牛,心里装着党,余热写春秋”,这是李一民同志向党表白的心声和晚年人生追求的写照。老李常对人说:“离休不离党、到处能发光”、“自己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只要活着,就要为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离休后…  相似文献   

9.
陈群晖 《社区》2011,(20):4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爱护他们是我的责任。"王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王老就是王宝田,江西省军区原司令员。今年已经84岁的他,离休后,住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虎溪社区。离休后,他积极参与虎溪社区计  相似文献   

10.
我爸爸禹明,今年68岁,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他爱好新闻和文学。18岁时开始搞新闻工作,一搞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又主办了近二十年的文艺刊物,一直到离休。 我爸爸离休后,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的东西更多了。特别是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共50多万字,一部叫《爱的  相似文献   

11.
我一向称陶行知先生为中国的“求真派大诗人”。之所以说他是大诗人,是因为陶行知先生主张以审美的精神塑造人,把求真、致善、唯美作为教育的灵魂,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与知、情、意和谐统一的教育境界,写出了一首壮丽的生活教育史诗。“求真派”则是我对这位先贤的一种个性化称谓,因为他把求真的理念置于其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主张求真知、做真人。所  相似文献   

12.
立志与读书,是治学前的必要准备;治学的真谛是求真、求深、求创新;为文要有真性情,这便归结到做人.文品即人品,文学即"人学".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所提出的近代史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转化,经学考证目的由求道向求真转化,载道之经传向切人事之史料转化。史料学的特征其实已经暗含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中,只不过是其哲学、心理学等西方学术背景促使他把实物资料和"科学研究之学术工具"提出来。把傅斯年史料学思想和其史学作品对勘,发现"证而不疏"并不一定准确,傅斯年的史料学是用比较的方法而求得通识,"证与疏"是其史学思想的两面,而陈寅恪更深入地实现了这个梦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史学求真与求识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农业美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农业活动因 自然之资,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体现求真之美;二是因时而为,善待自然,以生命的、情感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将其与人自身统一为一体,彰显生命之美;三是因民施政,将农业活动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之美相统一,引导规范着一种人所应当行走的"善行之道".  相似文献   

15.
蓝燕平 《社区》2012,(7):55
小时候遇到不高兴的事、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时,父亲总会说"宰相肚大能撑船"。于是我便傻傻地问父亲,我的肚子什么时候能够放下那只船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遇到各种不同的人越来越多,我渐渐意识到,父亲教我的宽容有多么重要,特别是面对一些  相似文献   

16.
老人健身之道有几多,但千变万化以乐为本。在老人天地里,不乏其乐,诸如天伦之乐、旅游之乐、收藏之乐、垂钓之乐,甚至连洒扫庭院、养花种草、厨房烹调都会乐在其中。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我看来,笔耕亦为一乐。 我的前半生一直搞机关文秘工作,“爬格成癖”。1993年离休后,忍痛割爱放下握了四十年的笔,卷  相似文献   

17.
读了好多年书,我渐渐体会到读书并不一定要做大学问或者"立德""立言",但至少要做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正如孔子门人求仁,即使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仁",但心向往焉、身体行焉,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因此,有时我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背离了目标。不久前经历的一件事,让我觉得大大丢失了读书人的优雅,偏离了善和美。W君准备出国,几个月前我帮忙跑档案馆打印了几份材料,  相似文献   

18.
周屹是一位终身以摄影为使命的军旅摄影家。几十年的摄影实践,可谓硕果累累,卓尔不群,积累了丰富的摄影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离休以后,一直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照相机,在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03,(7)
我年近70岁,1999年离休之前,就做好了步入"新阶段"的思想准备。尽管这样,但在离休之初,仍然感到不太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茫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介绍我参加了江西老同志大学艺术团。从此以后,我的精  相似文献   

20.
放下与执著     
史铁生 《可乐》2008,(7):44-44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他们断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之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文革"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呀,谁和谁是一派的呀,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