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而闻名的,对于其荒诞派小说,人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他在小说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长篇三部曲《莫洛依》、《马龙之死》、《无名的人》的创作特征在于创造“无字文学”,语言往往含混、自我否定、无逻辑性、缺乏实指义;而其小说情节呈现出扩散与消解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贝克特是传统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谈鲁迅小说之历史地位宋云奇鲁迅先生和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来文史学家已有定论,然而前段时间,文坛上竟然刮起一股试图贬诋鲁迅先生的冷流.一些人大言不惭称曰:同当今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末流作家”,而且他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芥川龙之介则是日本近代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则短篇小说几乎同时发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其在艺术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叙事人称的运用两方面。当然,出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两篇小说也打上了作家相异个性的烙印,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感动性质和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5.
关干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人说,《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在这些人的眼里,鲁迅变成一个宣扬“人性论”的作家。也有人说,《药》是“解救中国的真正良药”。表面上的“褒”,导致的是曲解鲁迅的有害的结论。有人说,《药》的主题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说,《药》主要是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湖北黄梅县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在语丝周刊上登载《竹林的故事》等作品,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呕竹林的故事》,因为多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可以归入当时乡土小说的范围。众所周知,“五四”时规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是周作人了,他的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必响,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要算废名为最著名.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  相似文献   

7.
薛明珠 《东方论坛》2011,(5):129-F0003
路文彬在其《理论关怀与小说评判》(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版)一书的后记中如是说道:“现在我们的文坛迫切需要的既不是什么作家,也非什么学者,而只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热爱文学的人。”在我看来,《理论关怀与小说评判》却正是一个学者兼作家——而且是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者兼作家的文学批评集。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8.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自鲁迅提出唐代作家“有意为小说”开始,几十年来,学术界基本上都认可了这一观点,较早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后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征引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这段话。其实,明代胡应麟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的说法是对胡应麟的发展,将胡的“设幻语”和“作意好奇”发展成“有意为小说”。案,鲁迅所说的小说与胡应麟所说的小说在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人情一派的分支狭邪小说曾经风靡数十年.其繁盛局面打破了乾嘉“红楼”之后小说界的沉寂.使小说创作从低谷里走了出来。据外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当时流行的狭邪小说有几十部之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冲专门论述了《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对传》四部狭邪小说·而将张春帆的《九尾龟》界定为“溢恶”之作·胡适、阿英也日其为“嫖界指南”而斥之,这使后世论者多不敢问津于此书而专注于《青楼梦》等其它作品的研究。本文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征引和分析·重新确立《九尾电》的文学地位·驳斥那些妄加之辞.还其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科学地挖掘作品所包含的认知价值.探求流氓才子章秋谷这一新形象的典型特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认为.作为耶小说的“溢恶”之作.前人对其看法多有误.所论失之公允·兼之没有能够全面理解鲁迅对《九尾龟》的论述,因而都把视点投向别处,埋没了其地位和价值。实际上·鲁迅对《九尾龟》这部小说还是特别重视的,他把《九尾龟》作为狭邪小说的一个重要层面.归入“三变”(溢美、近真、溢恶)中的末一变.并以如炬目光透视出了小说及其主人公流氓才子章秋谷形象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齐智英 《南都学坛》2009,29(6):133-134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因晦涩难懂而被称作“天书”。乔伊斯曾在苏黎世一家咖啡馆里对人说,“我在这本《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萧乾2005:15)。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15.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2008,(8):6-6
《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等“职场秘笈”类的小说持续走俏图书市场,这些书的主力读者自然是职场人,或者说,是那些想更好生存于职场的人。在阅读此类小说的过程中,职场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因为,这些类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出身“草根”.进入职场都是从底层做起,职业生涯都是在自己不断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8.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著称。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以沉重严肃的哲思姿态和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小说意境,堪称现代哲理小说的典范。小说对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考,源于作者对酒神精神和存在主义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一些评论者认为:《狂人日记》是意识流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有的同志甚至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标志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崛起”.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在此略述浅见,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20.
《梼杌闲评》(以下简称《梼》)是一部揭露明代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印月互相勾结、篡权乱政的长篇小说。清代王无生在《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中说:“《金瓶梅》之写淫,《红楼梦》之写侈,《儒林外史》、《梼杌闲评》之写卑劣,……皆深极哀痛,血透纸背而成者”,对《梼》评价极高。但《梼》的作者至今未明。孔另境在《中国小说小说史料》中谓之为“明·无名氏”;戴不凡在《小说见闻录》中亦云;《梼》“不著撰人”。笔者认为,从《梼》和《三垣笔记》的观点相似及《梼》中的自然风貌、地方习俗和所用方言等条件来分析,《梼》的作者当为明末清初兴化人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