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生存"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而人作为生存主体则赋予了生存以全新的涵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存和超越就是人类生命的基底和耸峰相伴而行,它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可能.同时,人的主体性、生存超越性也在促使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因此,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生存的阐释和探析,能够使人类正视自己的生存,从而引导人们的超越性,走向人类本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生存·超越·自由——对雅斯贝尔斯"生存"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全部学说的运思轴心.在他看来,"生存"不同于"实存".因为"实存"是定在于世界之中的,而"生存"则是在世界之中不断突破世界的.他由此认为,"超越"是"生存"的内在结构."生存"意指自作主宰、自我超越、自我担待的个体的人,它是雅斯贝尔斯"生存人学"的价值主体,而这一价值主体所寓托的秘密乃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密码"成为雅斯贝斯生存形而上学的运思枢纽.依"超越存在"在"密码"中向"生存"显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雅氏把"密码"语言分为三种:"超越存在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普遍的语言"、"思辨的语言".这三种语言也未尝不可理解为"密码"的三个层级,由前至后,距作为根源的"生存"愈来愈远,与此同时,作为依据的"超越存在"的显现也愈来愈间接.  相似文献   

5.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存既是一种有限生存,又是一种无限生存.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寻求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探索超越生存有限性的可能与途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历史上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超越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宗教救赎模式、自然认同模式、理性超越模式、本真生存模式和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有效克服了宗教救赎模式的虚幻性、自然认同模式的直观性、理性超越模式的抽象性及本真生存模式的无助性,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实践的,是实现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的惟一科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元骧旗帜鲜明地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同当前中国文艺界一些恶劣思想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一位真正的文艺理论家的勇气和锋芒。王元骧的文艺批评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王元骧在克服粗鄙存在观的过程中提出了审美超越论。但这种审美超越论却是从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出发的,是一种虚无存在观。  相似文献   

8.
《人间》是作家李锐与妻子蒋韵合作,根据神话《白蛇传》改变而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重构原有人物故事情节和创造新人物新内容来完成自己对于该部作品的深刻理解,不仅在叙述角度上着重强调了人物的悲剧性存在,更在塑造人物的悲剧性人生的背后隐含了对于悲剧性存在的之于精神层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从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贡献.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文化发展的源泉在于创新,文化功能的实现在于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和谐思想是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中积极的因素,而对其中实现和谐的目的、手段以及理论体系上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11.
夏目漱石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过程,内心呈现出极端的矛盾,他反对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及形式主义,憧憬宗教的道德伦理和超越思想。夏目漱石关注宗教主要是出于"生存困境"和道德上的探寻。基督教宣扬真、善、美,道德、良知、宽容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正契合了他的文学理想。他的文学真正地追问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从宗教中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意义在于超越生存困境,塑造崇高人格,提升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2.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13.
魏建华 《兰州学刊》2007,3(7):17-19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家对具体的智慧形态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智慧是人的怀疑精神,是人在意识之中的超越、超越途径以及在超越中所获得的成果.智慧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但智慧或具体的智慧的价值总是存在限度.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来获得智慧,比如理性思维、合理使用语言、信仰、直觉等.  相似文献   

14.
李剑 《兰州学刊》2008,1(2):11-13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作为可能性的生存是自我选择和创造的,但它并不是自足的,而须以超越为终极依归。超越作为绝对的实在,扬弃了生存的自由选择,奠定了个体生存的自我确定性,也使生存拥有了时间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傅蓉蓉 《齐鲁学刊》2008,(3):119-122
通过对杨亿和黄庭坚诗学观念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庭坚无论在诗学范型还是诗学理论上都继承了西昆诗派的遗风,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变。在宋代诗歌发展进程中,黄庭坚对西昆体诗学理念的承与变正是宋型诗走向自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何林军  谢艳花 《云梦学刊》2006,27(2):100-105
西方美学中的象征范畴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维度是超越性。它的两个基本表现是:一者表现为主体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一者表现为对外部“实在”的把握。通过分析象征的意义结构,可以发现象征的超越性体现了象征形式与形而上学世界的关联。这种超越性的根本动力或内在机制源自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从《庄子》到郭象,道家思想的演变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循环,即从超越到超越的超越———回归庸常。形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缠,是迫使卓尔不群的道家思想陷入轮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列维纳斯论证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真正起点是他人的外在性:主体性的基础是他人的外在性,伦理的真正内涵是爱;良知先于理性;责任先于自由;人与人之间不是对等的互惠关系,而是无条件的付出。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具有伦理性,人才是伦理的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培育"敬畏"的文化土壤;重视情感教育、良知教育;建立"爱、责任与付出"的家庭伦理关系;道德为法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