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部小说持续而执著地关注和叙述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追求和谐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特征,体现了西部作家自觉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生态文明图景的多元探索.创作中表现在皈依自然的传统生态意识、诗意栖居的现代生态意识、聚焦寻根的文化生态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关怀生命的人文生态意识等五个方面.深入发掘西部小说中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态,认识其价值和不足,不仅对西部地域小说,对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西部文学中蕴涵的“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作为新兴的环境运动理论,积极倡导带有区域特点的生活模式和生产范式。“生物区域”视角是皮特·伯格(Peter Berg)等生态学者的主要创作范畴和创作机制,他们综合运用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引导人们选择更传统、更天然的生活方式。斯奈德则号召人们回归荒野,倡导一种具有包容性和普世性的价值伦理。重新解读美国西部文学经典作品,可以推动美国“生物区域主义”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进程,建构更为有效的生态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西部散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主要表现为对西部生态危机的展示和对生态理想的表现.西部散文生态意蕴的形成受到作家的生态体验、民族的生态文化、现代的生态思潮以及生态散文资源的影响.西部散文的生态意蕴通过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王蒙的西部题材小说为例展开讨论,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1.西部边疆生活对王蒙的影响。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王蒙有十几年的新疆生活经历,来自西部的独特文学体验、西部边地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别有情趣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王蒙开拓了极为广阔的文学表现领域。2.王蒙笔下关于西部边地自然景观的诗意描摹。王蒙作为一个“无罪的罪人”来到新疆,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部小说创作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西部小说创作的基点和触角都是伸向这块贫瘠而又神奇的大地,西部小说创作基本都没有脱离西部大地的轨道,它的整体的格局和框架都是围绕西部本土的“这一个”来建构.在另一个维度上,西部小说的气象则是有开有合,体现出文化上的辐射性和聚焦性共存的独特性.从具体的创作实绩和小说文本来看,西部小说从17年与主潮的呼应到80年代中期自身审美的探索到世纪初的沉寂,在政治与审美的纠缠中,西部小说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在探索着属于“这一个”独特的审美质素.伴随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探求,西部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位置,发出了自身独特的声音,形成了创作上的三大主潮: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民族叙事,热烈想象中的西部大地之美,如歌行板中的现实西部.  相似文献   

7.
[摘要]西部多元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混血文化。西部散文所蕴含的混血文化因子体现在作家作品中,一方面是作家矛盾文化心理的纠结,另一方面又独显了西部散文特有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底蕴。混血文化因子使西部散文作家葆有一种创作感觉的敏锐性与独特的视角,其作品呈现的是一种宏阔视野与纵深构筑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民族审美心理对西部民族作家的审美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规范,制约着他们的审美理想。西部民族文学人物性格的演变、命运的沉浮以及价值取向均呈现出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影响。在作品价值功能实现的欣赏环节,读者的接受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审美烙印。  相似文献   

9.
美国西部小说是美国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却始终未成为一种独立流派跻身于美国主流文学,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的系统研究少之又少.纵观其发展历程,根源主要在于西部小说背景的广阔复杂性、通俗西部小说的模式化影响和西部小说批评家对"地域精神"的忽视.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西部小说大致经历了从"合唱"到"追赶"再到"沉寂"的过程.随着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西部小说也逐渐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追求.通过对这二十多年中西部小说所走过道路的考察,旨在反映西部作家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文学"本土化"的自觉追求以及为寻求文学超越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试图深入历史的肌理,通过对于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的考察,指出西部小说在1990年代之后所表现出的新的创作倾向,并为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再度崛起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术类期刊发展与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术类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本地区学术类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定位的主要环节,包括了政治理念、学术内容、目标设置、作者群及读者群、编辑人员素质及经济属性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指出,问题本身才是学术生命之源。本地区学术类期刊只有放下包袱,直接以问题为核心展开全方位的规划与设计,才有可能开拓出健康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多年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实际上,在抗战时期,处在不同政治地域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的创作均已表现出雅俗互融的风格.但由于他们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不同,因此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自身经济实力还是财政税收制度安排都使西部地区在税收竞争中先天不足,在当前愈演愈烈的税收竞争逐渐凸显出被动性、政策诱因性及竞争弱势等特征。文章就当前西部地区税收竞争的特征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取向,对规范税收竞争,加强政府间税收协调,构建和谐税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蜀地区神奇瑰丽、巫鬼盛行,弥漫着非常浓郁厚重的道教文化氛围。西蜀道教历经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五代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异彩纷呈的道教义理,诳惑相煽的成仙逸趣对唐末五代西蜀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思想心态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效应。探讨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区崇道社会思潮,对进一步研究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的独特思想心态和创作审美取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曾经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制造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实力,而西部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却面临着资本、技术、市场、产业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困境。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新兴工业园区的资源整合优势,认为发挥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园区的资源整合优势是西部地区制造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西部的经济建设 ,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是规划西部大开发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差异性来进行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 ,适宜用三级区划系统 ,即自然区域—气候带—生态经济区。根据气候和地貌的综合状况及其主导因素 ,可将西部地域分成三大自然区域 :季风森林区域、干旱草原荒漠区域和青藏高原区域 ;再根据气候条件 ,三大自然区域分为 1 2个气候带 ,各个气候带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可分为 37个生态—经济区 ,并简要说明了每个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西部大开发中可起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前汉楚歌长期以来为人所较少关注 ,是汉文学研究的一种损失。前汉楚歌虽然于作家数量和作品数量上与汉文、汉诗不可同日而语 ,质量也逊色一筹 ,但前汉楚歌的作家集群是较为特殊的 ,其发展的承传也是特殊的。前汉楚歌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文化的起源 ,其遗响至今仍可时时听到。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 ,对西部地区而言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正确的应对 ,正确选择开发切入点 ,是西部大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正确认识西部的地域特色 ,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