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衢江区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目标不动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从2000年的33家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石嘴山市工业园区(以下称园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截止2007年底,园区规模工业已经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65%,园区19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8%;完成工业增加值62.83亿元,占64.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7.12亿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聊城市工业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的战略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工业生产,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4.
胡恒 《贵州统计》2001,(12):35-35
二00一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大经济总量,普定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加快了该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11月底,全县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7951.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9%,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8000万元产值目标考核任务。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创新做强.投入做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素有“共和国装备制造业摇篮”之称,特别是机床行业拥有雄厚的基础。 一、齐齐哈尔市机床行业基本概况 齐齐哈尔市机床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家。其中,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全市机床行业产值95%。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排头兵企业,是“中国机械500强”;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重点企业和国家重大机床装备制造企业,其中大重型落地铣镗床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情》2006,(10):22-22
四川矿山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属中国重型矿山机械行业、中国建材机械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家二级计量和理化认证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自营进出口权,连续多年在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厂际联赛中保持第一名,并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统计上所说的规模以下工业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工业经营单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规模以下工业已成为伊春市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这为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市经济所有制结构继续呈现  相似文献   

10.
吴中华 《上海统计》2002,(12):39-39
奉贤区上规模私营工业企业,今年以来总量快速增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领域不断扩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占全区工业半壁江山的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中,展示了“五分天下有其一”的强劲态势。现在已发展成为区工业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凸显,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工业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全市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此,对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初浅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徐林  陈宁 《四川省情》2001,(11):24-25
走工业强市之路,建川东北经济强市是几代万源人的梦想,是新世纪万源迎接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追赶型发展的历史必然。近年来,万源市工业不论总体规模、效益还是人员素质与组织结构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形成了门类齐全、种类较多的工业体系,为万源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由于万源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诸多原因所形成的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科技含量少、市场竞争力强、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和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迫切需要我们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精神逐一加以解决。要实现市场、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战略目标,切实把市政府所在地的太平镇及其周边的地区建成川、陕、渝、鄂四省(市)交汇处的川东北工业重镇,真正把万源建设成为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川东工业强市,实现工业的第三次腾飞,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1999-2004年是晋中撤地建市的五年,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五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全省的统一部署,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施“四大战略”,倾力推进“双百项目”,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工业生产总量与效益水平成倍增长,各项工业经济指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一、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1、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总体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以来,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4.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近年来,城镇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在吸纳外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推进城市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婺城新城区发展现状婺城新城区由临江、栅川、龙蟠、洞溪四个工业分区组成,一直以来坚持"工业立区"战略,以提升婺城区在浙中城市群中的发展战略地位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的措施。园区工作在基础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比重逐年增高,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强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截止2011年底婺城新城区已经开工企业111家,开工率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我省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也经历了下降一持平一快速上升的过程,全省节能降耗压力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缓慢成了制约四川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全川上上下下都在为加快工业发展处心积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更使全川人民增加了紧迫感、使命感。 但面对无情的市场,工业结构趋同,工业产品雷同的沉疴,使得各地工业发展屡屡受阻,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市场份额难以扩大。因此,必须寻求出一条解决工业结构趋同,工业产品雷同的路子,才能使地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发展特色工业正是这样一个加快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棋局。  相似文献   

17.
一、工业经济的现状分析(一)企业组织结构小而全、多而散,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优势临汾地区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更少。1998年底,全区乡办及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096个,大中型企业只有35个,占32%,而小型企业占到96.8%,当年平均每一小型企业(限额以上口径)实现产值1147万元,实现利税136万元,资产总额1055万元。除少数大中型企业外,基本上都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含煤炭企业看,产业政策要求年生产能力在30万吨左右,而临汾地区矿均生产能力不足1万吨。再看冶金行业,占全…  相似文献   

18.
一、伊盟工业经济的发展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伊盟工业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之中,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县及县以上国有与集体微小型企业。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后,伊盟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种经济成份快速涌现,规模不断壮大。这一时期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效应以及职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纵观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粗略地勾画出伊盟工业经济的发展轨迹; 规模壮大;1949年,伊盟工业企业仅有6个,到1978年发展到338个,进入八十年代,规模迅速扩大,到…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几隼前。国家就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工作方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可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一直不很理想。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6万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效益堪忧(详见《中国信息报》1997年4月16日第2版)。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目前对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因而造成误导有一定的关系。199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工业生产评价考核指标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严军 《上海统计》2002,(10):15-18
近年来,上海工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发展迅猛,而且十分注重实效。越来越多的跨国大企业,其中也包括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建立工厂,有的还将地区总部迁到了上海。截至2001年末,在沪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近5000家,其中,有76家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建立了273家工业企业。这些500强企业所投资的工业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行业涉及汽车、电子、石化、钢铁、家电、成套设备等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以及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企业大多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发展良好。同时,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的进入,也改善了上海的工业产业结构,带动了上海工业出口,提升了上海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