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王绍曾先生,江苏江阴人,1910年生,现为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古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30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优异成绩见知于唐文治、钱基博两位大师。同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协助海盐张元济先生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亲炙于张氏之门。王先生早在30年代即已  相似文献   

2.
吕幼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9-164
光绪二年刊行的《书目答问》是《四库提要》之后最重要的目录书,影响极大.各地翻刻重印版本甚多,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校勘的贵阳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刻本,王秉恩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和"正",改动原书达四百余处,纠正了原书的许多错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惜其流传不广.1931年印行的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对《书目答问》作了全面的"补"、"正"工作,影响最大.然而范氏未能广聚众本校勘.特别是没有看到贵阳刻本,未能利用王秉恩的成果,诚为研究《书目答问》之一大憾事.且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王秉恩及其校刻之书,均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绍曾先生,字介人,号介庵,江苏省江阴市人,1910年(宣统二年)生,192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专为国学大师唐文治创办,唐氏自任校长,延请名师朱文熊、钱基博、陈柱、陈衍、顾实、冯振、陈天倪等授课,一时人才如唐兰、王蘧常、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吴则虞、朱星、周振甫、冯其庸等,皆出国专,蔚为海内名校.王绍曾先生在校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以优异成绩毕业.1930年,因唐文治校长之介,人上海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海盐张元济先生从事《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工作,从此终生受张氏影响,走上古籍整理研究之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飞机轰炸上海闸北,商务印书馆被炸,被迫停业.王绍曾先生离开上海,回到母校无锡国专,接替蒋天枢先生任图书馆主任.时蒋天枢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准备北上.在国专图书馆期间,王绍曾先生撰写并发表了著名的《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国专月刊》第1卷1-4期连载,1934年)、《史通引书考初稿绪论》(1935年《国风半月刊》第六卷1-2期合刊)等一批重要论文.  相似文献   

5.
<正> 柴德赓先生在论述陈援庵(垣)先生的史字研究时,一开始就说:“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的书目的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励耘书屋问学记》第26页)邓广铭先生和白寿彝先生论述史学研究的方法时,也都举目录学为首要的功课。目录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本账单、一个清单。它让你一目了然,在某个特定范围之内,到底有多少“家底”。当然,不搞清楚家底,什么事  相似文献   

6.
张舜徽先生的目录学思想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顺莉 《学术论坛》2002,(4):100-104
当代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 ,通过对具体目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对研究理论的梳理 ,基于传统校雠学的思想从文献学的角度去看目录学 ,无疑是为了强调目录学的实用性而着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的宗旨 ,他不仅指出目录的类别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实质 ,而且在目录学著作的编纂方面亦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初年,刊行武英殿本"二十二史";之后,四库馆开,又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首次形成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极大、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史"。《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二史"所据版本,虽均标示为"内府刻本"即武英殿本,但不是照录照抄,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精心整理和修订。其中特别是《辽史》,馆臣校以当时尚存的《永乐大典》,写成大量有价值的"考证"。对于其考证成果,当代学者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明史》,为乾隆四十年后改订、增修之定本,民国年间,傅斯年建议张元济据以编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但因经费太昂未果。新中国成立后,在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时,对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了《旧五代史》以1921年南昌熊氏影印《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几乎没有加以利用,《辽史》等所用的也是不同于早期殿本的"道光殿本",实为据库本重刻本,是一种被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书目提要是目录学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准备从历史和形态两个方面研究其建构,并阐述书目提要作为目录学著作的几个典型特征,力求对今人从事古籍整理编纂书目提要有所帮助。一、传统书目提要的历史建构古代目录学的内容很丰富,目录学著作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目录学著作中,虽然书目提要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在历代目录学家的一致努力下,书目提要一直是目录学的主体。(一)书目提要创始于汉刘氏父子。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典籍,撰写《七略》和《别录》。这两部书早亡于唐末五代之乱,现…  相似文献   

9.
《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0.
目录学是反映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所研究的内容就目前说大致有三方面:(1)研究目录学原理。(2)关于书目工作及目录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3)关于文献利用的研究。简言之,就是研究怎样编制和使用书目索引之类二次文献,重点在怎样编制上。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魏征在《隋书·经籍志》记载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由此可见,目录的产生是由于纲纪群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5,(1):2+169-170
<正>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民俗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教授为创院院长。2003年该院开始编辑出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刊行5辑19种28册,其中包括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董治安《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孟祥才《秦汉人物散论》,张金光《秦制研究》,张富祥《东夷文  相似文献   

12.
陈垣(1880~1971) ,现代著名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字援庵,号圆庵,广东新会人。早年业医,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教育部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氏治学从目录学入手,幼岁尝读《书目答问》,并按此访书、读书。其后研究《四库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苦读文津阁《四库全书》十年,对其逐架逐卷调研,取得累累硕果。余就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尝于馆藏宣统元年刊傅以礼著《华延年室题跋》卷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条中见夹有陈垣先生学术札记一纸,对傅氏撰《钦…  相似文献   

13.
"艺文志"是正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书目的形式反映一代文化事业之盛,是考察中国学术史的重要依据。正史中的艺文志包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其中前五种著录一代藏书,后二种则改为著录一代著述,这是适应学术的发展而作出的合理调整。历代艺文志的纂修,都是根据旧有的书目加以改编,总的趋势是越往后书目来源越多,著作数量越大,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国家新修清史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艺文志从2004年开始编纂,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主要版本、馆藏、资料来源等,著者字号及科第等则在首次出现时附注之。由于篇幅较大,约千万字,因此,独立于各传、志之外,单独成书,与新《清史》相辅而行。这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纂修史上是一种革新。这种新体例及其存在方式可能成为今后史志目录的新模式。分析和阐述《清人著述总目》的体例与编纂方法,回顾和总结历代正史"艺文志"的纂修方法,展望、探讨今后史志目录编纂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史记》一书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明确提出目录分类的理论,但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司马迁却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出于叙述人物和说明材料来源的需要而著录大量书籍,并以老子和儒学的流传为例考辨学术源流,对后世目录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炳文 《东岳论丛》2008,29(1):127-128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编纂质量较高的一种,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是诸版《明史》中版本最好的一种,也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中质量较好者之一。但《明史》之编纂,书成众手,难免存在失误,点校本《明史》在形成之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也难免存在待酌之处。为使《明史》  相似文献   

16.
张巍 《齐鲁学刊》2008,(2):42-46
民国时期,"四书"文献题录形式多样,藏书、史志、举要、版本、鬻贩、索引等目录分类六个方面展现了民国时期"四书"目录学发展的情状,"四书"文献题录从内容到形式,融古今、兼内外,并存新旧、冲合中西,适为民国文献目录学时代境遇的生动映照。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十多年前,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当时允许跨系选课,所以我除了历史系课程外,还选读了部分中文系的课程,《目录学》便是其中的一门。我选目录学是因为这门课既生疏又新鲜,而主讲者余嘉锡(季豫)先生则是当时久负盛誉的知名学者。第一次在课堂上瞻仰到余先生的风采时,他虽已年迈花甲,但精神矍铄,了无老态。他讲课从不持讲稿,而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这门课以《书目答问》为基本教材,分二年按四部逐书讲授。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吸引着我们出入学术之宫。余先生并一再叮嘱要读《书目答问补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书目答问》这个书名。那时北平一时采购不着,幸  相似文献   

18.
谢国桢把目录学、版本学与学术发展、治史实践联系起来考察,见解独到。他采用辑录体体例,对明清野史笔记资料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编纂了《增订晚明史籍考》等多部目录学著作,引导和帮助了众多研究明末清初史的学者;他把版本学提高到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在版本鉴定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寓文献学思想于文献研究的实践当中,强调研究文献学要实事求是,努力扩大历史文献研究的范围,重视古籍的现实实用性,主张加强对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分类具有弘道设教、崇经重儒等超文本的道德劝戒和伦理教化的功能,在目录分类的表象背后蕴含着适应专制统治的政教人伦观念.二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认知思想.考辨学术派别及源流是古代目录学家最看重的目录功用之一,图书的分类与流变反映的是学术的分野和衍化,目录学担当着学术史的重任.三是具有损益旧制、另开新篇的批判创新意识.传统目录学家不断反思前人目录分类的利弊得失,根据文献及学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在分类与著录方面进行变革,在学术演进的整体框架中推论图书要旨.总之,传统目录学触及了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展示了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伦理观和学术观.  相似文献   

20.
佛教经录文献即佛教经籍的目录。由于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佛典的编纂,经录文献也随之发展。这些经录文献由初见端倪到成熟发展,不但对传统目录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