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报党刊经历了从报、刊未分到报、刊分野,从以刊为主到以报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共中央正式办报缘起于党的六大,始于创办鼓动性刊物《红旗》与地方性日报《上海报》,并于1930年8月将二者合并为首份中央机关日报《红旗日报》,但不久停刊。临时中央迁入苏区后,中共中央党媒基本保持一刊一报格局,渐由以刊为主转向报、刊并重。随着《解放日报》创办和刊物停办,中共中央党媒转为以报为主。从刊到报的转变引致党媒功能、组织形式和党管方式发生变化,“党报”概念随之变更,《解放日报》改版正是这一进程的结果。这进而引起中共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对象、传播效率、宣传话语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发生变化,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核心,其体现在党报党刊上重点就是“为谁办报”“办什么报”的核心问题,即党报党刊的价值导向。《红色中华》兼具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双重身份,研究发现:《红色中华》广泛登载布告、命令等各类文件,积极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传播给不同群体,既是信息传播,也是政治动员和舆论引导,彰显了党报的党性。《红色中华》为重视报纸的内容贴近群众之需而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注重报纸的发行和读报活动,注重编者和读者的互动,从而力求把报纸办成群众的报纸,体现了党报的人民性。该报贯彻了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联系实际的生动体现,更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在西文中被译作“humanism” ,它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旗帜 ,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 ,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价值。党报是党的喉舌 ,一直以来因强调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度忽略了反映平民的社会生活和心态 ,人文关怀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主要表现为 :人本意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绿色人文关怀”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要真正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实践人文关怀 ,就必须真正落实好“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宣传思想 ,做好读者调研工作 ,政务报道要转换视角 ,培养一批能深入基层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周末在街上散步,碰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党员。他问:“听说现在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说:“是的。”他又问:“你说,什么叫‘先进’?用啥来衡量?”我说:“先进的标准多着呢。”这时他就有些激动:“我看那三句话说得非常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时刻豁得出来。”接着,这位老党员又讲了很多:“我们那时候,打仗共产党员要冲在前面,吃苦共产党员要抢在前面,有了好事共产党员要让在前面……”回到家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位老党员的话。既然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前边要加“保持”两个字,…  相似文献   

5.
牛僧孺《郭元振》篇中写道 :“乌将军者 ,能祸福人 ,每岁求偶于乡人 ,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后来 ,这位“乌将军”碰上了英雄郭元振。郭表面上对其恭敬有加 ,并进献鹿脯 ,实际上却在算计他 ,乘机断其一腕。尔后 ,又率众循血迹直捣猪精巢穴 ,以烟火熏之 ,并围歼“无前左蹄 ,血卧其地 ,突烟走出”之大乌猪精。粗粗一看 ,这位乌将军颇似《西游记》中通天河的灵感大王 ,但并非金鱼精 ,而是乌猪精。与灵感大王相比 ,其共同之处为 :是一方“镇神” ,“能祸福人” ,且要乡人供奉。所不同者 ,金鱼精是要吃进贡的童男童女 ,而乌猪精却是“岁配…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总结海外革命党党报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政党为体,党报为用”为核心,对党报的根本性质、功能作用、经营管理、宣传策略等均作 出细致深入的论述,初步建构其党报思想。但揆诸实际,孙中山当时领导下的革命党,政党之“体”尚未健全,党报之“用”自然也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7.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第二批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由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顺利成为8家入选期刊之一,公示名单已于2006年6月29日刊登于《中国教育报》。这是我校学报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继2002年、2006年连续蝉联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并荣获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之后取得的又一成绩。教育部“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  相似文献   

9.
《源流》2017,(2):4-9
惠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就是惠阳县人,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先驱曾在此进行过...  相似文献   

10.
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都会遇到下述问题,即:知疑、探索、创新。如果把“知疑”看成是“认识领域”的,那么“探索”,就可以说是“实践、行动领域”的。而创新是知疑和探索的目标和归宿,为学术发展作出建树。我国早就有“学贵知疑”的治学主张,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还做过阐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古人所以重视发现问题的“疑”,是把“疑”看作“知”的先导。我们从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中发现,好奇心和发疑好问精神,是他们一个普遍个性。李时珍从小就有个脾气,看到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究根问底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11.
英明领袖华主席指出:“四人邦”“他们抓的史学,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别有用心地吹‘女皇’、批‘宰相’、批‘代理宰相’、批‘现代大儒’,变成了古为邦用的影射史学。”一九七六年,“四人邦”的御用写作班子在《学习与批判》第四期抛出的《论太平天国内部尊孔和反孔斗争》一文(下称文章),就是“四人邦”影射史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对党报的科学定位,是以强化“喉舌论”为基础,着力提升党报的政治价值,打造党报的执政能力,深化党报的大局意识,坚定地维护和提高党报的主流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报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拓展功能:在“执政能力”方面要主动筹谋,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关注舆情,实现上下互动;在把握大局方面,要在坚定的政治意识上,既做足做透组织传媒,又要做精做深大众传媒;在坚定主流地位方面,要强化舆论监督,整合信息资源,从信息的有用性、新闻的有效性和心灵的“疏导性”方面努力提高党报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报网互动,是报纸在网络时代转型的关键一步,预示着报纸顺应了"媒介融合"这一新闻传播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党报实施的报网互动策略,因其独特的资源和影响力而呈现特殊的形态."视频直播"是省级党报与其所属网站互动的基本形态,这种模式在传播方式、时效性、资源界限等方面都拓展和延伸了省级党报的开放性与影响力,在共享信息、整合受众和促进媒介间的融合等层面上提升了省级党报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辽宁锦州某高校,有一位已经退休10年的老教师千辛万苦编写了一本《英文缩写简明字典》。这位老教师为什么退了还要那么辛苦?这部字典的社会价值大吗?继而想问,老年人退休后,该不该继续工作或者找点事情做,这是一种养生之道吗?  相似文献   

15.
党报通讯员,有人形象地称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宣传工作上的“传声筒”、“代言人”。党报通讯员在精确定位自己工作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上稿率”,就必须拥有大局观、创新观、争抢观、服务观和互动观。  相似文献   

16.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和永恒主题。这位独立于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的诗人却开创性地通过不拘一格的韵律,含义隽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现这一主题,并把笔触深入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成功地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八·一”是一个用鲜血和辉煌铸就的日子,在庆祝建军72周年之际,谨向那些曾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的老将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礼和衷心的祝愿! 人间重晚晴,夕阳红似火。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军一批批经过几十年戎马生涯的老战士,陆续  相似文献   

18.
“非常非常可怕!”当塞缪尔·弗里德曼(Samuel G.Freedman)向《新世纪周刊》谈起默多克对传媒业所施加的影响时,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塞缪尔·弗里德曼长期为《纽约时报》和《耶路撒冷邮报》撰写专栏。在他的笔下,鲁珀特·默多克这个名字就是“低俗”(sleaze)的代名词。默多克将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的报  相似文献   

19.
冰心,这位被“五四”的惊雷震上创作道路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象她这样以优美的文笔毫无保留地坦露自己,使读者倍感亲切的作者,很难找出第二个。 我们在阅读她的散文时,异常真切地感受到她的“遗传和环境”,“地位和经验”,“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这位不相识的作者,好象“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她的才情,性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她的散文,是“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 如果说她的小说与同期作家比,成就并不算突出的话,那未,在散文领域里,“在平凡的小小事物上”,她确实“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她所开垦和浇灌的这一方园地,却不  相似文献   

20.
丹纳说:“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与特色,别人只看见部份,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继赵树理等人后,在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舞台上,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农民”作家,何士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农民”作家的小说之所以屡获赞誉,在于用农民式的思想、感情将我国当代农民的真实形象大胆地搬上了艺术屏幕,并导演得栩栩如生,给予人们最大限度的审美清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