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量而后知长短,这话是真理。做人,要实实在在;行事,要量体裁衣。 踏上人生旅程,先自如长短,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人往高处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高处的。为什么不可往平处瞧瞧?干嘛非得犯哪儿人多往哪儿挤的毛病?等卡住了,走不通了,才想起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有志者,事竟成”,这只是一句鼓励人的话,麻雀  相似文献   

2.
“不到顶点”是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他认为,为了使艺术作品获得让人“长期地反复玩素”的效果,艺术家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应有所节制,不宜“选取情节发展的顶点峋。中国的孔子,也有一个与莱辛“不到顶点”相类似的说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o。他认为,艺术是表情的,诗“可以兴,可以怨”“,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不可太过分。他们都是从审美心理出发,主张艺术作品表情时要适当地加以控制,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以增加艺术感染力。“不到顶点”是针对造型艺术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朝冈 《家庭科技》2005,(12):33-34
情商即情绪商数,是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等非智力能力的评估元素,是不同于智商的另一类心理特征。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等等,这都是情商不足的表现,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所成就。所以,情商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那么,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问题,大家立刻都会想到《矛盾论》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有的同志对此却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外因不仅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内因和外因可以互相转化,并无绝对的根据和条件之分;外因也不一定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可以直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作用;坚持“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必然会导致唯心论和悲观论,等等。这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矛盾论》的论断究竟对不对?这不仅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应当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10,(3):22-22
男人通过做爱宣泄情绪男人通常“有泪不轻弹”,而是经常通过性生活来宣泄害怕、痛苦、悲观等情绪。他们痛苦的时候,做爱是使他们感到安慰和安全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几经变更的体制是万州人心中难以名状的隐痛.   从三峡省的“胎死腹中“,到重庆直辖后的万县市及万州移民开发区的撤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万州的行政体制及归属几起几落.如此频繁的体制调整,在全国并不多见,不仅对万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也给万州人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霾,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州人都难以从悲观、失望、委屈、抱怨的情绪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7.
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入、改变和支配人类固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其后果难以预料。舒尔曼认为 ,悲观的超越论者和乐观的实证论者都难以为技术指出“有意义的展望” ,解决人类的技术实践问题只能依靠独立于人之外的宗教力量 ,只有服从于“上帝”的“意义原动力”才能获得完满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技术的发展问题归于虚幻的“上帝”的客观唯心主义做法 ,使这一问题在他的宗教维度的哲学中得以轻易地逃遁。技术发展的事实并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 ,他的解释存在严重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认为技术与人类未来的真正出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统领技术发展 ,在逻辑—历史统一的方法中正确而恰当地发挥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李鑫 《家庭科技》2010,(5):36-36
中国畸形的“和为贵”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畸形“好人”。这些人性格软弱,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他们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尽量对别人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委曲求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文化也支持他们这样做,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这也就是女性当中所谓传统的“贤妻良母”和男性中的“老好人”。  相似文献   

9.
远离三躁     
正在一个求职不易,竞争残酷的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得不轻松,尤其是那些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想过得好一些,就要努力挣钱,就得忍受加班加点的煎熬。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于是,心情急躁、心里烦躁、心态浮躁就悄然来临。急躁、烦躁、浮躁,这些字眼,大家都很熟悉,没有谁愿意亲近它们。尽管如此,这些词语却会在某些时刻、某些环境里降临,亲近于你。要想保持心情愉快、心态乐观,就必须尽量远离它们。要远离急躁有的人总是想尽快将事情做完,不太考虑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存在种种错误认识:(一)是“配角”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是当务之急,而精神文明建设不过是“陪衬”,市场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会上去。(二)是冲击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会冲击精神文明建设,而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也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两者不能同时并重。(三)悲观论。认为市场经济会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谈精神文明建设不过是天方夜潭。形成这些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发展市场经济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时机认识不足。正确分析这些挑战与时机对于我们增强“两手抓”的自觉性,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