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3.
孙元璋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我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主要体现在心与物或曰创作主体的情思与审美客体的物象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作家的不同审美追求和文学艺术在审视、把握的方式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以体物为基本内容,即以无限的客观世界作为涵摄的对象,以侈丽宏衍、铺陈扬厉为特征的汉大赋,在审视和把握客观物象的方式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追求.若溯其渊源,应当从《楚辞》的比兴说起. 相似文献
4.
王开元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刘勰论“楚辞”主要涉及“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楚辞”产生的条件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文认为,刘勰论“楚辞”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深刻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杨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48-149
古典舞身韵发展到今日,已经衍生为中国当代舞蹈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实体,在传承中富有研究价值、彰显民族个性的审美特征。今天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认真体察、把握并发展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完全有必要的。古代文化起源诗乐舞纷繁的楚和具有高度文明的汉两个时代,剖析楚辞和汉赋文化作为起点,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舞身韵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利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6.
韩品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2)
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在此建都,并改称天京。紧接着,清政府的钦差大臣向荣率部于3月31日赶到南京城外,扎营城的东面及东南隅,是为江南大营,对天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关于向荣“江南大营”的驻地,有关太平天国的著述及论文,几乎众口一词,认定驻屯孝陵卫。最新出版的《辞海》在“江南大营”条目下亦注曰;“1853年(咸丰三年)3月,钦差大臣向荣尾追太平军到南京城外,驻扎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对于这个传统的提法,我认为值得商榷。现据《向荣奏稿》等有关资料,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前辈及同志们。第一,向荣初抵南京城外时,他的大营位置是不断移动,逐步由东向西,向城边推进的。 (1) 向荣于咸丰三年二月十八日(1853年3月25日)进入南京城南郊,“驰抵江宁县之板桥,查看近城扎营处所,……。因查 相似文献
7.
何新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对于汉赋的“歌颂”,当代有这样两种意见: 汉赋否定论者说,汉赋“以歌颂为主”,“一味郊庙颂歌赞君美”,“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因此,它是“颂圣之作”,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是“供剥削阶级娱乐”、“填补统治者精神空虚”的“御用文学”、“官方文学”、“贵族文学”、“宫庭文学”,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进步意义可言的”东西,应该把它从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作为“一段 相似文献
8.
孙蓉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82
汉代谶纬的形成和流行,同汉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受谶纬的影响,汉赋创作中有专门谶纬题材的作品,如封禅、郊祀和天象等。汉赋中又有表现谶纬思想的,如受命而兴、符瑞祥兆和灾异遣告等。此外,在汉赋作品中,还有引用和化用纬书的词语,以加强作品的典雅蕴藉。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汉赋都有谶纬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明确指出了汉赋与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构象上,汉赋因物成貌,由物象营构事象,形成了随物赋形的笔法和体国经野的气象。汉赋长于设色,通过描绘设置的场域及呈现的景观,来融织物态与色彩。汉赋既多实像,又多虚体,实像在写物,虚体缘夸饰,汉赋创作之妙正在亦实亦虚之间。汉赋的创作模式可以用绘画理论来解析,画心即为主位,构成汉赋的主题,拖尾以点破赋旨,为汉赋曲终奏雅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康金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汉赋对强盛繁富的汉世的歌颂有现实基础,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地主阶级杰出人物的歌颂也应该肯定。汉赋的这种歌颂是由当时的现实生活所激发的一种社会思潮——“汉德须颂”在文学领域里的顽强表现,也是儒家文为世用、诗主美刺的文艺主张在汉世的积极实践。但是,汉赋只歌颂了“国家和元首的丰功伟绩”,又用儒学教条和谶纬迷信解释这些功绩,且以歌德掩盖了社会的若干黑暗,却是它的污点。汉赋把先秦文学对祖先神、自然神的歌颂推演为对帝王——即“人”的歌颂,属于历史的进步。汉赋讽谕中的歌颂表述了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但也羼入了若干谀辞媚语,削弱了思想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伟文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43-47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种矛盾。赋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种体裁特别适合描写华丽、壮美、瑰奇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劝百”。赋家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归之于正”。避免“讽零”,而做到“讽一”,于是就形成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2)
在中国雄浑观念的发展历程中,楚辞与汉赋的雄浑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承前启后,又独树一帜,对中华审美观念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屈赋中那高洁伟大的人格,显然与儒家的观念有一致之处,因而几乎成为历代儒生的楷模;汉赋中也念念不忘儒家的“谏”,但更引人注目而又论争不休的,是楚辞与汉赋中那独树一帜的奇思异彩:那辉煌华丽的文采,那气势磅礴的力量。这是一种近乎于西方“崇高”(Sublime)的雄浑之美!从这一角度来认识楚辞汉赋,将予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楚辞》楚语楚声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楚辞》楚语楚声说由来已久,似乎是不刊之论,然考以事实,疑窦百出。屈宋赋中多有不用楚方言者,虽偶用之,也寥寥无几。由于方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与传播,屈宋赋中楚方言、共同语及别国方言并用。由此观之,屈宋赋可能是按共同语的雅言创作的。 相似文献
14.
张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80-83
“楚辞”一词出现在汉武帝之时,其初义与发生在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无关。其初义所指有二:一是指朱买臣和庄助写作的辞赋;二是指他们用楚国方言诵读所写的辞赋,以此来干谒君主。楚辞的能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流传在楚地的民歌;二是指楚地流传的道家作品,其中包括流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等;三是战国后期屈宋等人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张崇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楚辞》中,“兰”字凡四十二见。揆诸诗义,复参古代典籍及现代中草药词典、《中同高等植物图鉴》等加以辨析,可考实为佩兰、泽兰、黄兰、马莲、兰花等五种。文中于每一种“兰”,除广征文献以为印证外,又描绘其形象,综述其特征,辨别其异名,指出其邻种、变种,并以拉丁文之学名固定之。 相似文献
16.
王守亮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49-51
《神乌傅》于近年出土,赋作者旨在借神乌故事传达弃利避害、全身而存的人生教训与处世哲学。赋文多处征引与化用儒家经典,表现了明显的文人创作特征,因而是一篇文人故事赋,将其定性为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都是不妥的。《神乌傅》显示了说部的特征,作为一个珍贵实例,补充并明晰了古代文学中禽鸟寓言故事赋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5-141
汉赋中玉质玉饰、玉色玉纹、玉工雕琢、玉之美喻与其他众多美玉共同构成汉赋中的"玉"事象。汉赋中涉及的有关"玉"事象的篇章包括残篇多达88篇,涉及两汉汉赋作家数量达39人次。两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到了"玉"事象在汉赋中的数量。汉赋"玉"事象数量众多原因有三点:从社会背景角度来看,丝绸之路为中原带来大量"玉";从创作主体角度来看,"玉"是文化与权力的象征;从汉赋文体功能角度来看,"玉"是繁华与美刺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刘廷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4)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这句中的“完聚”是什么意思呢?杜预注:“完城郭,肆人民。”一千外年来,人们多采用他的说法。下面抄录的是现代很有影响的四部书中关于这两个词的注释。 完,修茸,指城郊。聚,指聚集百姓。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修治城郭,聚集百姓。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 完:完成城郭修筑。聚:集合人民。 (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历代文选》) 完读为捖,抗即博,完聚,如说博聚。大叔将要偷袭郑国,所以搏聚人民。 (罗根泽:《先秦散文选注》) 罗先生的解释虽与前面几种解释有所不同,可是在内容上认为是聚集人民,在句形上是动词省略宾语,却是和前几种说法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20.
胡安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漫道”,在我所看到的有关讲析文章和教学参考资料中,都被解释成“莫说”,“不要说”,认为全句“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因平仄关系而倒装,一般的句法顺序应为“漫道雄关真如铁”,可译为“别说雄伟的娄山关真象铁打一样难以攻破”。这种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