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3.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句丽渤海国史研究文献目录》著录的国内外高句丽渤海研究文献目录信息,依托统计数据介绍了韩国高校在培养高句丽渤海研究方向高端人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结合学术命题分析了我国学术界应该给予关注的韩国学术界开展高句丽渤海研究的诸多选项.在此基础上,透过统计数据的表象,围绕语言能力、专业素养、研究理念、话语主张等具体问题,针对新时期的高句丽渤海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5.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 ,在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歌舞、出行、狩猎、征战 ,以及敬鬼神等习俗上 ,都有着民族自身的显明特点。一、衣食住行  根据史书文献记载 ,结合在高句丽古壁画艺术中所看到的高句丽民族的人物形象资料 ,对高句丽民族的衣、食、住、行 ,可以说是有了比较真实的全面了解。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 ,随山谷已为居”① 的山区生活 ,由于“土田薄瘠”的自然环境 ,使高句丽民族养成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的美德。可是每逢公会 ,人们都能以锦绣艳服的着装 ,佩带自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考古学上考察高句丽的城市考古学 ,其“城邑制度”的形成与山城的出现 ,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高句丽山城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 ,应当成为高句丽古城研究的中心环节。本文作为《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的姊妹篇① ,拟重点考察在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下 ,其山城建筑中有别于中原城市考古学的特殊规律及其与“城邑制度”的关系。一、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础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发展的关系 ,从高句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通观考察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其早期“五部”的分布和发展 ,始终是高句丽山城的分区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高句丽早期王系的再整理,指出高句丽早期王系是经过人为炮制后的产物,从而肯定新朝诱斩的"高句丽侯驺",就是高句丽高氏政权承认的始祖朱蒙。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简史》,韩国三省出版社出版,反映最近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是朝文汉文两种文字合刊本。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高句丽”和“高丽”不能混为一谈。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境内古老民族貊族的一支。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东北史以及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简史》填补了史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尽管《高句丽简史》中立场、观点不同,但是作为学术问题,做到了各抒已见,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29日,吉林省集安市麻线河右岸发现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文字碑。碑石由一整块粉黄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是典型的圭形碑。正面镌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0行,218字,现已识读170多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诸王相承,好太王开拓疆土,为先王立碑,铭其烟户,制定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要求对于诸王陵墓守墓洒扫,四时祭祀,不得买卖烟户,违者子孙后代都要受到惩罚。根据集安高句丽碑的形制、碑文内容和好太王碑记载,初步断定此碑立于好太王时期。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是一百多年来集安考古的重大发现,碑文涉及高句丽起源、建国、好太王的统治、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等问题。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南北道是当时从辽河流域通往高句丽王城所在地即今集安地区的两条道路。文章首先对文献记载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了辨识;然后对以往学术界推断为高句丽南北道的几条道路逐一进行辨析,提出倾向性意见;与此相关,文章最后对当时高句丽的新城所在又作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处理和确定高句丽的历史定位,应该在实事求是、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指导下,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确定高句丽在现在国别史中的位置,即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都要写入高句丽史,但所写地区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有区别。以此定位,就中国而言,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就朝鲜半岛而言,高句丽族又是半岛民族的重要来源和组成之一,高句丽政权是半岛北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第二步是确定高句丽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位置。汉唐时期历代中原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所包含的主要是政治地位的主从关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体现的则是历史上的羁縻、藩属体制。以此定位,高句丽政权则是中原政权的属国,因此在将高句丽历史分别写入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时,都应该把这种羁縻、藩属体制和属国地位如实地写进去。  相似文献   

13.
一、序 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讨高句丽建国神话中柳花的特点。作为河伯的女儿,从其与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结为神圣婚姻而生下朱蒙,直至朱蒙建国高句丽为止,柳花一直是高句丽建国神话前半部的核心人物。柳花不仅是朱蒙诞生的母太,而且也可以说是建国之母。我想,对于柳花意义的探索,将会扩大东明王所象征的高句丽建国神话的意义。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柳花曾是扎根于高句丽疆域,即中国东北或东北亚文化圈的神圣存在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假定柳花可能不是高句丽神话中的化石,而是仍然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神母,并可以确认其实体。高句丽神话在我们…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能歌擅舞的古老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舞乐,时至今日还有深远影响,并且在中国舞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高句丽舞乐的历史地位 熟悉高句丽历史的人,都知道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高句丽舞乐已经成为其民族性格的代表。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作为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犹如汉民族使用汉文字,蒙古族使用蒙文一样,都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形成本民族特定的文化。但是高句丽民族却使用汉字。据考古资料证明,高句丽民族通行汉文,它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历史典籍都是用汉文记叙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官方正史中第一个为高句丽作传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它是我们研究高句丽前期历史不可替代的文献。《后汉书·高句骊传》(以下骊简作丽)基本上是在《三国志·高句丽传》基础上,结合《后汉书》记史范围,稍加增减而写成的。 将《后汉书·高句丽传》与《三国志·高句丽传》进行认真对比研究后,笔者发现《后汉书·高句丽传》增减之处多有不当。笔者认为找出问题之所在,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对于高句丽史的研究工作肯定是有益的。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仅以此文求正于专家。一、后汉时高句丽都于何处 《三国志·…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史家们对高句丽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其探讨面不可谓不广,但有一个问题却被他们忽视了,那就是唐朝的开明政策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事实上,正是这种开明政策赢得了高句丽的民心,瓦解了高句丽军民的斗志,从而奠定了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的精神基础。可以说,高句丽统治者的长期暴政统治与唐朝开明政策的影响相互作用,乃是导致高句丽灭亡的重要原因。一、唐朝的开明政策及其融合力唐朝自贞观以来,便长期实行一种较为开明的政策。这种政策不仅促进了唐朝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且对相邻各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融合力。唐朝的开明…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的城址绝大部分是山城,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山城达百座以上。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境内高句丽山城的地区分布和规模大小,然后具体分析了山城的不同类型和山城的各种设施,其中山城的类型可分为簸箕型、山顶型、筑断为城型及左右城与内外城几种,最后讨论了与山城有关的高句丽晚期长城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七世纪初,隋炀帝曾三次亲征高句丽。中、日、韩三国史料对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兵力的记载相差悬殊,人们常按中国史料的记载,认为是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但事实上参与东征的隋军不过八十余万,实际进攻高句丽的隋朝陆军则只有三十万五千。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与疆域归属问题 ,学者之间至今还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分歧 ,诸如归属的标准问题 ,历史文献资料的选取 ,高句丽王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及其与历代中原王朝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战争的性质 ,对隋唐诸帝的高句丽政策的评价 ,高句丽疆域与历史的继承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 ,既存在着差别乃至在根本立场一致前提下的分歧 ,也还有认识不明确和论证不充分之处。笔者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总体上不敢说还有什么新创见 ,只想在微观方面提出一些增补性的议论。一、箕氏朝鲜历史与疆域的归属是确定高句丽王国历史与疆域归属的远因条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