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马克思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理论,即英国要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为印度“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的双重使命,造成了双重后果.就“破坏性的使命”而言,它既造成了巨大而深重的灾难和累累罪行,又为印度带来了一次亚洲历来仅有的社会革命.而建设性的使命,为印度社会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但其结果却是未来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作为文化组织,时刻发挥和彰显着其他社会组织在文化使命担当上无法比拟的功能与价值。文章以时间为维度,研究文化变迁影响大学文化使命的演进;以空间为维度,从大学之于民族与社会的宏观角度和大学自身内部的微观角度,探讨大学双重文化使命的实践价值与途径。一方面,大学文化使命可以表述为大学在民族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与作用的总称;另一方面,大学文化使命又可概述为对大学人进行文化熏陶、培养文化自觉理念和孕育大学精神。宏观上,大学在民族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发展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建设、选择并融合多元文化、规范社会价值系统、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使命;微观上,大学自身建设发展承载着凝聚并延续大学精神、文化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对英国侵略印度问题的分析中关于西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述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辨证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了其“破坏性使命”,而忽视了其“建设性使命”。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这一辨证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使命及其质量标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众化进程中,外在因素严重干扰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正在偏离自身的轨道。回顾高等教育使命的形成过程,我们看到:当前在高等教育使命和质量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重塑高等教育使命,必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媒体的双重角色模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存在许多问题,正日渐丧失其有效性和合法性。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产业界定、集团化、功能观、技术崇拜和受众概念的出现等方面,并通过利益合谋、拼接、抽象和实用主义等原则建构起来的。这种媒体的双重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损害了公共利益,可能受到剧烈的批判和反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创造性地重建媒体的理想价值,建构一个平衡合理的中国媒体架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提出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学说为理论指南,结合殖民统治下印度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的历史进程,具体分析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在印度近代大工业开创过程中的情况,论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主观目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印度进行掠夺和剥削,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以此说明殖民统治破坏与建设的双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工会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渠道。时代赋予工会组织的职责是维护职工权利,维护企业生产秩序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作为工会干事,应更加明确工会工作的使命与职责,明确目标、振奋精神,从而使新时期的工会工作体现出新的精神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1938年夏,世界学联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考察,其主要任务,一是将世界各国青年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带给中国青年;二是了解侵华日军的暴行和中国的抗战情况,以便向世界宣传,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更多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学联代表团为期2个多月的访问和实地考察,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更加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有利于中国争取更加广泛的国际援助。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编辑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中国编辑和中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阐明了以下论点:21世纪的中国编辑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编辑文化的创新者,是社会大众的文化代言人;编辑活动中的文化选择促进了文化的融合;编辑的文化选择不能超越社会的道德要求;科学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编辑的文化使命是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使命:一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在"总体质量规格"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具体素养内容"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即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者,拥护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为党治国理政建言献策;三是服务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即抓住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四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即通过教育,提升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认识和认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五是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学校建设成为意识形态教育中心、科技知识创新中心、中华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方案传播中心.以上使命,体现了"为国""为党""为民""为制度""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构成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属性构成人的特殊属性。人的动物属性主要由食、色构成,具体体现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好生恶死、欲壑难填等形态,有为恶的自然倾向。人的特殊属性有多种形态,根本的特殊本性是意识、智慧。人为善的道德意识、利他的社会属性、有意识谋生的劳动特性、形而上的文化特性以及君临万物的高贵特性都是建立在大脑意识机能基础上的后起属性。人的二重属性,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全面、准确认识人的双重本性的形态、特点,对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理性及其双重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近现代“科学理性”进行了界定、描述、剖析,认为科学理性对文明与文化具有双重效应,指出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科学理性及其功能、效应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作为区别于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使命型政党,通过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机制以及从严治党的权力监督机制,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并巩固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英语双重否定句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谈及英语双重否定句的五种常见格式及汉译时的三种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中国封建小农经济发生质变,使财富、商道、义利等经济观念相应发生变化.徐光启处于封建统治的中枢,他一方面主张以儒家正统的贵义重义、崇公黜私等德性主义伦理思想来挽救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分裂和行为失范;另一方面又摈弃前代耻言功利的思想,开始关注国家财富与百姓的日用民生,使其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德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维度.这两种维度以他的“经世致用”的核心理念和“权宜变通”的思想特质为基础实现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交易成本节约和垄断利润的获得等所形成的平均成本下降区间称之为规模经济效应 ;由并购而获得的发展优势和重组优势称之为控制权效应 ;由并购而引致的产权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称之为制度创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并购和其他企业发展方式都能获得的效应 ;控制权效应是任何条件下企业并购获得的独特效应 ;制度创新效应是由传统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 ,传统市场体制转向现代市场体制的双重过渡条件下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并购特有的效应。中国企业并购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控制权效应 ,而且可以获得制度创新效应。因此 ,中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并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观念与美利坚民族的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的西部观念源自欧洲.1630年的清教徒移民,便把这个观念移植到了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并在基督教的语境之下将之与美利坚民族的使命联系起来.在不同的时期西部观念始终贯穿着美利坚民族的使命并且均起到很大作用.西部观念是美利坚民族的识别特征之一,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从"同质性—差异性"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不但把握不住解构哲学的要领,更领会不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并揭示这一特征的先天根源,将为批判同质性的现代性思想视野提供一种的新的双重视野。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体制改革、苏东剧变和全球知识经济竞争的历史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向高校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应当做好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教育培训和管理,以及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