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见于《清高宗实录》卷四九九和《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二二。是清朝乾隆皇帝为纪念平定准噶尔的格登山战役而撰写的四言碑文诗。一九七八年九月初,笔者亲赴格登山实地考察。将《清高宗实录》和《西域图志》中的原诗与格登碑上鐫刻的碑文进行了逐字对照。兹将碑文(汉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清代史籍《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简称《西域图志》)一书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在统一祖国西北边疆期间所写的大量的碑文、诗作等。其中关于哈萨克部落臣服清朝中央政府的诗篇,很值得一读。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的哈萨克民族是由一些远古氏族和部落经过长期交往融合,不断发展形成的。十六世纪末期,哈萨克分为大、中、小三个玉茲(即我国史籍中所称的右、左、西三部落)。大玉茲,即乌拉玉茲,主要分布于巴尔喀什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钦定皇舆全览》稿本无卷数约十余册(因尚未装订,故具体册数未定),系笔者不久前于馆藏明万历刻本《海录碎事》一书的衬叶中发现捡出者。新发现的这批稿本可分清稿和草稿两种,清稿全部题为《钦定皇舆全览》,而一部分草稿则题为《钦定方舆路程考略》,盖是书编纂之初名为《钦定方舆路程考略》,其后又改名为《钦定皇舆全  相似文献   

4.
迺贤(1309—1368),《四库全书》作纳新,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葛逻禄人,元时将葛逻禄译作。“合鲁”。葛逻禄或合鲁,都是汉语“马”的意想,故乃贤又称葛逻禄易之,合鲁易之或马易之。乃贤祖籍是“北庭西北,金山之西”。(危素《金台集跋》)北庭即今之新疆吉木萨尔,金山即今之阿尔泰山。《四库全书总目·河朔访古记条》载:“郭(口罗)洛(即葛逻禄)者,以《钦定西域图志》考之,即今塔尔巴哈台也”。塔尔巴哈台,即今新疆塔城地区,其地理位置是和危素的跋文相符的。由此可见,乃贤祖籍即今新疆塔城。  相似文献   

5.
清朝官方首开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之先河,组织纂修了多部体例精当、质量上承的西北史地著作,成果丰硕。《西域图志》是清代第一部综合性、系统性的西北边疆史地著作,该书立足于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学术方法,考疑订误,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成为清代西方边疆史地学兴起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西域图志》启导先路,为其后的西北史地研究作出了示范,促进了官私西北史地研究的互动发展。私家著述多从官书取资,并且继承了《西域图志》确立的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辨相结合的治学风范。至清末,《新疆图志》是又一部内容全面的官修西北史地著述,该书撷英咀华,集清代官私西北史地研究之大成。因此,清朝官方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6.
司牙孜会谳制度,是清朝后期在中国西北边境地区中俄两国定期会审双方边民积案的一种特别制度。《新疆图志》载:“中俄官吏会谳积案,所称为司牙孜者是已。案:司牙孜之名译为清理积案之意”。“谳”者,议罪也。“会谳”即中俄共同审案议罚。俄方史籍称司牙孜为(直译为“国际代表会”,一般意译为“边境仲裁会议”或“民间边界会议”)。这是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哈萨克人之间定期举行的一种会议,会议按哈萨克习惯法来解决两属人民“相互间的要求和争端”。依上述中俄定义,司牙孜制度是一种中俄两国定期会办清理积案的边境仲裁会。1909年成书的《西疆交涉志要》第一次记载了历届会办司牙孜案,并对此作了初步研究;其后官修《新疆图志》稍加增补,将此列入了“交涉志”部分;1935年曾问吾又据《新疆图志》在《中国经营西域史》一书中对司牙孜制作了略  相似文献   

7.
《西域风土记》本名应为《西域图》,即甘英出使大秦见闻的汇编,其书包纳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甘英出使大秦路线,即《后汉书》载及皮山至安息路线,《汉书》之中乌戈山离至安息路线为其中支线,乃后人不经修改搬入《汉书》,以致与原文文句出现抵触;二是甘英葱岭之西的所见所闻,隐含在《汉书》之中,明载于《后汉书》《后汉纪》《魏略》之内。《汉书》之中西域史料如此丰赡,其中部分史料或由班超采摭而来。  相似文献   

8.
清代西北边疆屯田政策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给驻守官兵提供足够的兵粮兵饷,清王朝在该地区实行了兵屯、户屯、回屯、遣屯和旗屯等多种类型的屯田政策。这些屯田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但是屯田政策实行过程中的重北轻南倾向,也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西征之师中,有两员大将,其中之一是刘锦棠。刘锦棠的军营里又有两位参赞戎机的幕僚,他们在新疆建省前后,曾先后任过道员。由于这两个人因姓名用字罕见,加之字形和字音等原因,一些旧史与新书中刊用时错乱非常。一是建省前曾任阿克苏道尹的罗长祜,又作罗长祐、罗长佑、罗长裕、罗长祐。二是建省后曾任喀什喀尔道尹的袁鑫龄,又作袁尧龄,现就史籍所载之异同,分别考辨于后。东方书局版《新疆图志》一卷27职官表六载:“阿克苏兵备道,罗长祜,湖南湘乡县人,光绪九年到任,十年×月卸事”。同版书的卷116兵事志二所载,有关罗氏的名字均同上。通志馆版《新疆图志》兵事志二,多作为罗长祜,但有两处作罗长祐,在职官表中又作罗长祜。说明同一书因版本不同,用字差异很大。也可看出通志馆版的前后,对罗氏名字的用字也十分紊乱。  相似文献   

10.
一《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羁縻州条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四十里至碎叶城,北有碎叶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这是最早记载关于裴罗将军城的一段;史料,自此以后,裴罗将军城之名,几隐没无闻,直至清代乾隆年间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其卷十三疆域六天山北路三什巴尔图和硕条才重提此城云:“裴罗将军城者,回纥骨力裴罗初与葛逻禄称左右叶护,后袭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攻杀突厥白眉可汗,遣使上功拜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当时必曾建城于碎叶川口,故称裴罗将军城”。按此书诮图斯库勒(Issikul),郎唐时的碎叶水而把碎叶城置于图斯库勒之南,其说大谬,但对裴罗将军城的解说,则颇有可取,惜未为中西学者所注意。王国维撰《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①,更进一步论证西辽都城八喇沙  相似文献   

11.
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明代惟一的亲历西域实录。比勘《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确定《明史.西域传》采摭《西域番国志》的版本系统,进一步评述《西域番国志》的文献价值,以探讨《西域番国志》在《明史.西域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廪君巴迁徙走向考田敏直接记载廪君巴迁徙走向的古代史料惟“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一条,这一记载首见于唐梁载言所著之《十道志》,因《十道志》一书早佚,此载今只散见于一些史籍所引,主要有二:《太平御览》卷171引之曰:“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  相似文献   

13.
河西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重要地区,清政府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在河西地区兴建屯田。在兵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河西地区出现了兵屯、民屯、回屯、犯屯四种类型的屯田,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几大屯区。随着屯田的进行,土地被大量开垦,水利设施不断被修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开垦却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赛典赤赡思丁,一名鸟马儿,回回人,别菴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之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关于赛典赤赡思丁的家世及出身,《元史》所载,仅此寥寥数语。据众多学者考证,其为西域布哈拉人,故“西域附元”说似乎已成定论。据《蒙兀儿史记》、《多桑蒙古史》、波斯拉施特《史集》、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及日本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等书所言,绝无赛典赤赡思丁于西域附元后即被重用之事,上述史籍均大同小异地记载了成吉思汗军队1220年春攻克花刺子模不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新疆兵屯的叙述和研究,前人作过不少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只是从兵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上着眼用力,而对其内部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在经济方面往往是得不偿失,却不大触及,对兵屯向民屯的发展和演变,更很少作深入研究,而这恰恰是兵屯发展的方向和演变的必然归宿,也是清朝在新疆统治能够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利用军队在新疆屯田(史称“兵屯”,亦称“军屯”),以保证驻军和其它方面对粮食的需要,是我国历代中央政府统治新疆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早在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6.
试论曹魏西晋时期军屯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曹魏西晋民屯和军屯租率时,往往有引用晋傅玄奏疏作为依据的。其实,傅玄上疏在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而民屯早已在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由当时政府下诏废止;而且,奏疏中明确指出,屯田的对象是“兵”、“士”、“佃兵”或“兵作”。因此,傅玄疏中讨论的田租率,显然不是指民屯。傅玄谈的是否是一般军屯的租率?看来也值得怀疑。由于问题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弄清一般所认为的“军屯”的含义。《晋书》卷26《食货志》载应詹表疏有云:  相似文献   

17.
一最近读到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太平天国史丛书》之一——华强著《太平天国地理志》,受益良多,深感该书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补缺之功。昔司马迁作《史记》,有河渠书,班固撰《汉书》,有地理志。嗣后历朝正史,多具地理篇,其或缺载,后世学者往往为之补苴。  相似文献   

18.
试论刘昭《后汉书志》注的史料价值范学辉南朝梁人刘昭不仅最先为范晔《后汉书》作注,且以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补范书无志之阙,使一代名著得以完善,实堪称范氏功臣。刘昭注《后汉书》侧重搜集、补充本书所失载的史实,“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①惜已...  相似文献   

19.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北之有志书,始于元代。元修《一统志》,有《辽阳图志》进呈,惜今己佚。目前学术界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纂修的《辽东志》,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去年上半年,经友人的帮助,我们在日本关西大学泊园文库藏书中,发现标有“元戚辅之撰”的《辽东志略》一卷。是书收在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辑的《说郛》第六十二局中。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