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2008,(7):5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法在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体系、延长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确立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2):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我国对劳动争议案件采取的是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处理模式。由于仲裁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无隶属关系,加上两者在处理案件的标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两种程序衔接中的若干问题又规定得不甚明确,导致法院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进行改判的比率偏高。因此,研究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咨询热线     
《老年人》2006,(11)
因养老待遇与单位发生纠纷,应找谁解决?问:我因养老待遇问题与单位发生纠纷,向法院起诉,法院却告知不予受理。请问我与单位的纠纷应该找谁解决?老李答:我国对劳动争议采取“先裁后审”的原则,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劳动争议:(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6.
周攀  傅岳平 《职业》2012,(16):119
2012年5月4日,湖南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人社厅、财政厅、总工会、省属国有示范企业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据会议透露,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成为当前工作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4):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娄凯  高莹莹 《职业时空》2013,(9):44-46,51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明显呈多发态势,已经不能单靠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劳动监察查处来解决,因此寻求企业内部的化解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以苏州高新区为例,阐述了目前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企业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最终达到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际》2009,(6):27-29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许多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减薪,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最主要的途径和力量,如何快速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当然,由于社会职能划分的不同,两者的关注重点及其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量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来说,仲裁机构的“拦截”作用应该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而如何强化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审判的有机衔接,如何构建裁与审的有效对接机制,以形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合力,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缓解诉讼压力,则是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期“调查&#183;视野”栏目聚焦上海市青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青浦区法院携手应对劳动关系危局的方略,希望“青浦经验”能有助于读者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斌 《职业》2013,(7):45-47
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以下简称《解释(四)》),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解释(四)》共15条,其中关于竟业限制的规定占了三分之一。本文通过五则案例分析,对于这五条新规定逐一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3,(13):F0004-F0004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主要修改劳务派遣的有关规定,严格劳务派遣规制。2013年4月19,《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相似文献   

12.
周斌 《职业》2008,(9):32-34
本期为您盘点《劳动合同法》实施半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经调解或谈判就化解了纠纷,有的通过裁审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还有的至今尚未尘埃落定。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一些亮点已经开始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邢新民 《职业》2003,(5):41
[评析]对于这起因企业变相扣除员工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没有查清事实,没有抓住争议的本质。该公司和仲裁委员会都认为,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期薪是公司工资管理制度规定的,而这一理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而在本案中,该公司的工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咨询热线     
《老年人》2005,(5)
经法院调解达成离婚协议后,是否还可以反悔?问:我和丈夫起诉离婚,经法院调解,签字达成离婚协议。法院送达调解书时,我有些后悔,不想离婚了。请问,经法院调解达成离婚协议后可以反悔吗?如果我拒收调解书,法院的调解是否还有效?周顺发答:法院调解,也叫诉讼中调解,是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结案方式。调解书是以人民法院名义制发的,记载当事人之间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经法院调解的离婚案件,离婚当事人各方同意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急剧增长,随之对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批评及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世界经济强国,有着相对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此,我们自然要将眼光投向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完备和发达的国家,以求能够吸取教训,获取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期有助于我国现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Q:今年初,何先生所在企业整顿劳动纪律,经领导集体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班组传达到全体职工。其中一条是不坚守工作岗位,无故迟到早退二次以上者调离原岗位――待岗,待岗期间领取基本工资(800元)。何先生因种种原因,违反了这条规定,被定为待岗人员。他对此不服,想到劳动仲裁部门申诉。可听人说他这种情况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归仲裁及法院管辖。  相似文献   

17.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成为关键问题。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针对劳动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定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特点、规则以及不足之处等的分析,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14,(4):34-34
【本刊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监察局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办理拖欠工资等待遇案件17.4万件,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办理劳动报酬争议案件16.5万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究其原因,大都与当事人未能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法》第三章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才算确立了劳动关系,才能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因此,劳动者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要使所签合同能够确保不侵犯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就必须了解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及订立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订立劳动合同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