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黛玉本来喜聚会,却又自甘寂寞,甘愿离群索居。因为贾府里、人群中有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悲。她否定“仕途经济”,则是既否定那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也否定那些从事、热衷“仕途经济”的男男女女,这样,在观念上,她把自己分裂成精神主体与作为物质存在的主体。林黛玉始终生活于爱与被爱、自洁与合群的矛盾中。当她认定自由存在于世外的时候,她的人格从此就陷入内在分裂之中。  相似文献   

2.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概念考察林黛玉 ,会发现在这一人物的身上除了聪慧、率真、清标、纯洁、任情、执着等素质外 ,还确实存在多愁善感、多疑多虑、悲观消极、忧郁感伤、尖酸刻薄、胸襟偏狭等病态人格。这种病态人格源于林黛玉幼年时优越的家境 ,源于她孱弱多病的体质和与生俱来的性格类型 ,也受到客观人生际遇、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病态人格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林黛玉的身心健康 ,使她自觉地膨胀和扩大了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整日沉浸于悲观、感伤、孤独、烦恼之中 ,终至“泪尽而亡”的不幸命运。林黛玉的病态人格有其深远的文化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加强了人物的真实生动性和永恒的悲剧美 ,增加了宝黛爱情曲折迭宕的艺术魅力 ,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4.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诗人"林黛玉的形象,凝聚着作者的理想和寄托.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爱情理想的成功和婚姻理想的失败,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对这种理想人格不可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相似文献   

5.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6.
赵海霞 《南都学坛》2004,24(4):43-45
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性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的性格的形成有许多因素。抛开社会方面的影响,单就促成林黛玉多元化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来说,其凄凉身世、不幸童年、家庭教育的不全面、寄人篱下的无奈与感伤,都使她这个凄美的女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刘永良 《南都学坛》2001,21(1):34-38
多愁善感,以泪洗面,这是林黛玉给人的突出印象,因而决定她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哀怨的。但是丰满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具有很多不同的侧面。林黛玉的性格中同样也有天真活泼、幽默诙谐的一面,《红楼梦》地表现了她那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笑,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真实,更可爱。  相似文献   

8.
正林黛玉是忧郁的。林黛玉为什么忧郁?就像患有轻度忧郁症似的?忧郁既构成对她内心的折磨,又使她的气质中有一种烟笼寒水的味道。让人越是看不透,越是想看,一看再看……林黛玉就这样唤起无数读者的怜爱与好奇心。她把忧郁变成一种美,这种忧郁的美,似乎比薛宝钗那种健康的美、史湘云那种阳光的美、王熙凤那种泼辣的美乃至晴雯那种大大咧咧的美、袭人那种温柔体贴的美,还要迷人,还要具有杀伤力。林黛玉是一位不仅自己爱哭,而且能让别人哭的美女。她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典文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独具艺术魅力。她孤高傲世,多愁善感,却又为人率真,心地光明。她博学多才,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渝,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散发出永久的芳香,不愧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赵玉芬 《南都学坛》2008,28(2):64-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的。到底如何看待林黛玉形象,她到底是不是"封建叛逆",还是应该认真品味原著,勇敢地正视这个问题。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映,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林黛玉不是一个封建叛逆。  相似文献   

11.
鸳鸯是贾母最中意、最得用、最明事理的大丫头,也是大丫头中的大丫头。她品貌双全。鸳鸯的抗婚,更张扬着这个有生命尊严的女奴的可贵的反抗精神,使她在《红楼梦》的丫头群体中格外耀眼夺目!鸳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极有主见并坚守自己生活信念的勇敢的女奴形象。  相似文献   

12.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7,27(6):40-43
林红玉(即小红),怡红院的一个三等丫鬟,与林黛玉这个"大人物"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这是作者的无心之举,还是故意设之?宜从其一斑,窥其全貌。可以说,全书刻画的丰富的人格内涵使她成为《红楼梦》众多丫鬟中重要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威塞克斯地区,苔丝的悲剧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导致她悲剧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她的悲剧进行了探讨。她的失贞,被克莱抛弃又落入亚雷的手中导致了她的悲剧,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在这种偶然性背后,苔丝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道德标准,宗教,以及她自身的性格弱点等诸多因素使她的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唐代亡故宫女的墓志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有着特殊的书写方式与格式。墓志铭文首先录宫女的姓氏籍贯,次录宫女的性格、职位、品阶,再录宫女的卒时、葬所,最后以“铭”文结束。这种程式化的书写方式跟唐代后宫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体现出古代后宫制度对于妇女残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鸽翼》是亨利·詹姆斯晚期创作的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和丰满个性的人物一米莉·西奥尔。受到死亡威胁的米莉·西奥尔向往自由,然而她又受困于自我身份的迷失;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使她不得不采取了“自欺”;面对爱人和朋友的欺骗,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她那近忽神性的美德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透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文章着力分析女主人公米莉的性格特征,以揭示米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第九个寡妇》是旅美作家严歌苓于2006年推出的一部新作,作品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王葡萄。王葡萄将矛盾的个性——强悍与超脱很好地统一起来,这个性于她又是笼罩在混沌之中的,是融为一体的。她的强悍分为无忧无惧和泼辣好斗,她的超脱分为对政治、传统道德的超脱和对个人利害的超脱。王葡萄这一形象虽不乏戏剧化和理想化色彩,但她的存在自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在跨越中西视野下对理想女性或理想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很小就以异端者的眼光感悟和"关注"她的"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在她孤傲而自卑、倔强而坚韧的性格特征中,包含着复杂而丰富的中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润霞 《南都学坛》2005,25(2):50-56
十多年来,当代女作家王英琦的"人"与"文"都发生了很大"蜕变",她的人文立场和人文精神决定了她的散文精神。以寻找和坚守精神家园为指归,她的散文创作在反俗抗俗中表现了理性内省精神、精神启蒙和灵魂救赎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萨罗特小说艺术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既拒绝传统文学的写作方法,又尽量与同属一个流派的作家拉开距离。她的创作旨在通过对“新的心理学题材”的探索来实现“耕耘自己的园地”的夙愿;其小说艺术中元推论写作策略和潜对话的运用以及小说语言艺术的革新皆反映出作家本人竭尽全力地传迭自身感受、创造一种相异于传统的“新现实”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她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具有独特中国特质的女性形象,还在于她对女性的认识达到了世界的高度。尽管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表达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但却不失深刻和尖锐。她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表达发出了和世界顶级女权主义者同样的声音,即"女人是后天形成的","婚姻是一种交易"等,可以说她对女性和婚姻本质的认识与波伏娃不谋而合,而她这种深刻性正是赋予她短暂的艺术生命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她的出现和存在本身也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