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废弃或拆除的对策。结合城市与历史地段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以及相关个体建筑复原保护实践,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渗透着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以及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取决于中国对西学的取舍、加工和改造 ,而不是对西学内容的机械应对 ,反映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 ,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 ,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80年中,文化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变革是在中西文化彼此冲撞而又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被迫启动的.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始终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连,因而其自身始终充满了浓重的功利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决定了这一变革既空前激烈和急剧,同时又带有不彻底性,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长期的贫穷落后,被归咎于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文化未能像英国一样催生工业革命,且不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化,从而阻碍着其进程。然而,英国原发性的工业革命,是在对其传统制度革命的基础上历经长期动荡中产生的,而其他国家则都通过学习与模仿英国而走向工业化与现代化。19世纪~20世纪,中国经济转型始终举步维艰,又强化了主流思潮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怀疑与否定。从全球视野和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问题的症结并非传统制度与文化,其直接原因在于大规模战乱导致经济长期负增长,打断并扭转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生活艰辛.无数仁人志士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报刊在宣传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他们因此自觉的将办报办刊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报刊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潮,启蒙中国民众的政治思想,并寻找适合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理想"模式.在历次政治斗争中,政治家都通过报刊鼓动民众参与政治斗争,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通过报刊及时总结政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以后,洋务运动展开,洋务学堂兴办,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而近代化的美术教育的兴起历程则显得更为曲折。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之初,美术随着上海开埠十里洋场上商业的发展而发展,所谓的海上画派具有突出的商业性特征,但在教育领域,对西画东渐则仍未做出整体性的回应。草创时期的近代式美术教育机构生存艰难,甚至为争夺寥寥无几的生源而与同行相争。直至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美术教育迎来了两个重大转机:其一是五四前后社会观念风气的转变,使西方美学和美术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在五四时期讲求科学和民主的激进语境下,带着科学标签的西方美术甚至被视为拯救中国一般民众和社会的良方。其二是大量留学生回国从事美术教育,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他们的选择带动了更多追随者进入这一领域,使美术教育成为寻求在社会变动中上升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公共领域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总体活跃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进行论是中国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唤醒了民族意识,加速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史学变革提供了社会条件;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复古史观、循环史观,促使人们冲破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僵化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为史学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史学领域经历了激烈变革,进化论与史学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东亚地区长期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封贡体系 国际秩序。随着西方列强决意打开中国的大门,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与近代国际体系发生了 激烈的碰撞。中国在这一碰撞中遭受了沉重的冲击。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掠取了巨大利益的 西方列强调整对华策略,而清政府也被迫重新认识对外关系。1860年以后的近20年里,中国 逐渐从被动接纳近代国际体系向主动加入近代国际体系转变。以70年代末向欧美诸国派遣常 驻使节为标志,中国完成了加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建筑在房地产业主导下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这一时期历来是 近代建筑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理论等建筑本体要素的研究,而建筑商品 化对建筑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通过系统分析房地产业与中国近代建筑演变之间的关系,揭 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筑技术进步和现代建筑风格兴起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试图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为中 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1.
张娟 《南都学坛》2009,29(1):110-116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即是一部以政制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面对中西器技较量背后的政制落差,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制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制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近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与变迁不是自发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因此,对近代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大尺度层面通过整体假定和结构体系思维对建筑设计进行的操作。首先对整体假定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力流的概念,最后通过一个形态作用体系与向量作用体系结合的案例第二峡谷步行桥,展示了如何运用结构体系的概念对设计的形态进行精确的控制,并最终完成一个出色的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一书的作者在掌握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探讨,开辟了殷海光思想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女性的婚恋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文章探究了变迁的内容、社会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中国近代心理学科产生的师范教育动因。认为,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保证,师范教育课程建设为中国心理学科的产生提供了生态环境,师范教育“以日为师”举措的推进为中国心理学科产生提供了知识和人力资源。中国心理学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师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存在互动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正当性,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压抑民营经济发展会导致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强力反弹甚至引发政权更迭。辛亥革命、南京政府崛起、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三次制度变迁的背后,民营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史为鉴、尊重规律,还原民营经济发展的正当性,破除制度约束,引导民营经济发挥良好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近代中国铁路的影响,相当多的是侧重于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其另面影响。以20世纪初我国铁路对内河航运的冲击为例,铁路运输对比轮船运输,形成了很大的优势,这首先体现在便捷方面,火车距离近,用时少很多,轮船则路遥,用时多出数倍,二者优劣差异十分明显;再就是运价,轮运货价多高于路运。由于铁路对比轮船具有便捷、低廉的双重优势,其结果是轮运节节败退,景象凄惨。面对铁路运输对轮船运输的冲击,轮运公司所采取的应对举措主要是与铁路联运。这其中,政府也在推动倡导。总之,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铁路对轮船运输产生了强烈冲击,并直接促动了轮路联运,为之后交通内部整合及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者对国外经济学方法论的引进以及运用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注重经济学方法论应以致力于解决真实世界经济问题为导向,经济学方法论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是对学术史进行回顾后应该获得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