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庄子的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达至虚静之境。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的重要范畴.先秦时它主要限于哲学领域,魏晋六朝时进入审美和艺术创作领域,被陆机、刘勰等人发展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因此,探明魏晋南北朝审美"虚静说"的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把握中国美学史上的"虚静"范畴,乃至了解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文化特征,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4.
姚丹 《船山学刊》2012,(3):91-95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论证了加强君权和实现"法治"大一统的具体办法。他把道家思想中的"道"改造为加强君主权力的谋略,把君主和臣下的关系解释为道和万物的关系,由于"道"是安静神秘的,所以君主要虚静无为,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迷惑,还要减少欲望,不以己之长责人之短,不处处以锋芒伤人,不表现自己的喜好和成见,从而避免被臣下所蒙蔽。君主要做到虚静以待、无为而治,就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实行法治和依法治国,从而建立"法治"大一统。  相似文献   

8.
“物我双会”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命题,肇始于南朝,极盛于清代,它不仅有其理论演变的逻辑进程,而且有其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以“虚静”为特点的哲学认识论和以“比德”为特点的审美观照传统,道家兼合“无欲”、“有欲”的观“道”方式,佛家圆融“真”、“俗”二谛的“中观”思想,无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美学命题又因与现代“发生认识论”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而至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意象的创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瞬间达成的,是主体以虚静之心在瞬间即景会心,是一种当下的直觉活动,审美经验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主体从意象创构中既体悟了物象,又照见了自性,体现了感官、心灵与物象的统一。审美活动和意象创构具有兴会神到、神与物游的特点,在瞬间即兴感发,伴随着迁想妙得,通过灵感体现主体的不假思索和率性而为,体现着主体特定的境遇和情怀,在物我契合中畅神,实现自由。意象创构中的瞬间性还体现了目击道存、神合体道的特点,通过一刹那间的顿悟,天机骏利,豁然贯通,进入到瞬刻永恒的无差别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2):97-100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其要点有二:一、虚、静、明之心乃是精神自由的关键,亦是艺术价值的根源;二、“不为物役”不仅是庄子人生中“美地观照”的关键,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徐复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化因子的方法实乃当代新儒学内圣而外王理路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13.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4.
评陈序经的"文化圈围"理论与"全盘"西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太原 《河北学刊》2002,22(6):135-139
陈序经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了他的“文化圈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世界上的文化广泛联系之前 ,它们都各自成为一个“圈围” ,每一个圈围都包含许多的成分 ,这些成分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 ;一方面的波动必然影响到别的方面 ;它们只有程度的不同 ,而没有性质的差异。正是根据这一理论 ,陈序经得出了“全盘”西化这样一个极端的观点。因此 ,这一理论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全盘”西化观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人类认知研究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还应表现在审美等人文领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都取得相当深刻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科学美学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美学难题作出了科学化的新阐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假说。不过,认知科学还从来没有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过专项研究及实验。如果相关实证研究得以进行,将最终地、彻底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本性,为审美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审美机器人的开发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精神的缺失或去魅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学作为追求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精神密不可分,呼唤精神的回归成为当代美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为精神的内涵中包孕了美学的意蕴,美学追求的理性、自由、主体性等价值只有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而美学在历史上曾经充满精神,当代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精神的异化;个人主义悖离了实体信仰,导致了美学的价值异化;当代审美实践中个人主义的盛行,国家、民族等实体信仰面临着解构的危险,决定了美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建构以及审美实践三个方面精神回归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美学的九个缺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章辉 《河北学刊》2004,24(5):11-17
实践美学虽然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过巨大贡献 ,但其理论自身愈来愈显露出对于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现实审美活动和审美文化的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其起源本质论 ,实践决定论 ,美感认识论 ,误设美的客观存在 ,把美误作意识形态 ,忽视接受主体性 ,褊狭的自由观、自然美观和艺术观等九个方面。这些缺陷 ,使得实践美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随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中西哲学的融通 ,实践美学应当成为新的美学基本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曾永成 《河北学刊》2012,32(1):24-29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一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的生成性.这些特质在人本生态美学中反映出来,对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可以作出独特的阐释和回答,以生态性为内涵的自然性则成为最高的审美原则,并以此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沟通.  相似文献   

19.
自然审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现象和核心内容,它主导了中国古代审关意识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关理论虽然探讨了自然美现象,但它本质上是现代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不能对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是一种前现代的审美实践,它的哲学根基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特有的自然观,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所共在的意义世界被建构起来,这个被建构的世界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则显现出了自然之关。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