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哭嫁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不仅仅使女性情感得到宣泄,经验、价值观得到交流,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哭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离情表露、夫权反抗到经验的交流以至于到今天的剧场化。哭嫁这一婚俗的演变则承载着当下的过去,更能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哭嫁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不仅仅使女性情感得到宣泄,经验、价值观得到交流,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哭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离情表露、夫权反抗到经验的交流以至于到今天的剧场化。哭嫁这一婚俗的演变则承载着当下的过去,更能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递分为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种,横向传递是指民族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文化信息,加强民族内部的组织性,使民族文化得以维持、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联系。纵向传递即社会化过程,指上一代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使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而且也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传递。壮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分布广泛的壮族才形成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多个民族;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联系,壮族才一代一代地存在和发展下来,而不是演变成其他民族。但作为壮族文化一部分的壮族文化传递,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正因如此,壮族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实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养侬长大又陪妆,养女由来也自伤.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这是土家词人彭勇行用竹枝体状写土家人唱哭嫁歌的情景,“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道出了听哭嫁歌的感受.哭嫁,这种土家族独特的仪式,饱含着出阁在即的姑娘对父母亲友的感恩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先民巴人曾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巴文化,哭嫁歌就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哭嫁歌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 婚姻是每个民族生息繁衍的必然形式,任何民族的存在和维系都离不开婚姻,但婚姻习俗各民族千差万别,土家族婚俗便别具一格,婚嫁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哭嫁与插花披红了。对于前者,近年来论者颇多,面后者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为此,笔者结合民间调查材料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会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还会继发其他并发症,手术治疗是重要手段,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家庭的负担,还可以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重拾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西藏妇女与计划生育西普近年来,西藏妇女及其计划生育问题不仅为我们所关注,也引起了国外的注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回避旧的时代给藏族妇女带来的残害和痛苦。据一份解放初期的调查,西藏孕产妇死亡率高达500/万,婴儿死亡率达430%U,总人口死亡率则是2...  相似文献   

14.
40年代后期由于妇女移民的拥入,导致了华人婴儿的兴旺。少年一代是在原子弹时代、沙克疫苗(预防小儿麻痹)时代、郊外生活时代、路旁电影场(汽车上看电影)、电视、大众艺术和醉心于时髦少女的时代中成长的。像30、40年代成长的第二代一样,许多美国华人妇女在50年代中经历着文化冲突和同化危机。对她们的成长作一比较,她  相似文献   

15.
割礼是一种残酷的陋习。然而,作为一种古老的男女成人仪式,这种陋习至今仍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所保留。 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接受割礼的男女,都要忍受痛苦的煎熬,女性更是倍受摧残。联合国《妇女问题焦点》披露,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至少有二百万女孩子被割除阴蒂,大约每天会发生6000起新的案例,也就是说,每分钟就有5个女孩遭此不幸。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妇女头饰莫日根高娃蒙古族妇女非常讲究头上装饰。头饰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蒙古族妇女喜爱戴头饰是她们生活中的共同习俗,然而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头饰的款式又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头饰艺术形式。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鄂尔多斯...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回族妇女接受教育而专门设置的一种经堂教育拓展形式,清真寺女学对妇女自身和家庭成员有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教育蕴义。本文结合吴忠三个清真寺女学的实地调查结果,探讨了女学兴起的原因,特别在文化的教育镜像中分析了女学对回族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大众传媒中存在着一种成见化的女性形象,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通过符号化的设定来形成一种刻板的女性印象,通过对女性的物品化的处理使女性陷入到被看的境地,女性被当成性对象而丧失自我,这些需要女性自身和大众传媒的共同努力来改变。  相似文献   

19.
表姐哭嫁     
世上的事儿就这么怪:笑,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哭,也不一定代表悲愁。 由于从小生长在土家山寨,我对本民族习俗自然稔熟,而那里的哭嫁婚俗,最令我感觉亲切。 我的老家,是个至今仍使用土家族语言的地方,当然据我所知那里沿袭已久的哭嫁习俗至今也变化甚少。  相似文献   

20.
向祖文 《中国民族》2007,(11):29-29
为使蕴藏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弘扬并传承,咸丰县在发掘、整理、抢救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花大力气保护并传承了“地盘子”、“板凳龙”、“干龙船”、“牛虎斗”、“土家婚俗——哭嫁”、“土家礼仪歌(敬酒歌、迎客歌、留客歌、送客歌)”、“咂酒”等一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