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文史哲》2020,(1)
《春秋》《左传》有十二公,《史记》《汉书》有十二本纪,中国早期史书形成以十二为体的传统,人们多认为与孔子和《春秋》有关,但各家围绕孔子和《春秋》所作的种种解释或多或少有不通之处,根源是十二之体非《春秋》所创。十二之体最早生成于"《左传》原本"的十二公,源自史官所熟悉的历法数字十二及月令文献的十二月体。左丘明以十二表达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历史哲学,借这一"天之大数"赋予史书以神圣性和权威性。《左传》十二公也说明其作者就是与孔子基本同时的那个左丘明。"《左传》原本"是孔子教授《春秋》的参考资料。因为《左传》只记载十二公的历史,故孔子重点讲授这十二公《春秋》,所以,只有这十二公《春秋》流传、保存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王红霞 《学术论坛》2004,(4):139-142
春秋时期,《左传》还没有被作为书名,因为该书是解释《春秋》的,故仅沿用鲁史《春秋》的名字;西汉时,为与孔子修订的《春秋》相区别,人们称之为《左氏春秋》;到东汉,由于经今古文之争,出现了《春秋左氏传》的名字,人们简称其为《左氏传》、《左氏》、《左传》等。此后,《左传》因为作为书名简洁明了而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3.
赵奉蓉 《兰州学刊》2008,1(2):171-173,176
战国诸子大量征引《左传》,据此可探求《左传》传播初期的状况、共有的历史文化主题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此书主要依据《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文献,采入东汉时吴越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杂歌谣谚,敷演而成。本书旧有元人徐天祜音注,便利阅读。清人俞樾《诸子平议》、近人金其源《读书管见》,均辟专章校释,时有精义。笔者研读是书(据元大德刊本),对其中若干词语,稍事探索,随手札  相似文献   

5.
战国诸子对《左传》的传播处于《左传》传播史的早期阶段,诸子根据论说需要,对《左传》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征引与改编,这种改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左传》不同程度的传播,成为《左传》传播史上不可忽视的元素,并对汉代的《左传》的多层面传播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6.
战国诸子对《左传》的传播处于《左传》传播史的早期阶段,诸子根据论说需要,对《左传》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征引与改编,这种改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左传》不同程度的传播,成为《左传》传播史上不可忽视的元素,并对汉代的《左传》的多层面传播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7.
孔子“笔削《春秋》义法”是两千年《春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扑朔迷离,奥妙莫测。自汉代董仲舒“公羊学”盛兴,标榜孑L圣人作“经”,从中生发无数穿凿附会,矛盾百出的“微言大义”,从此将《春秋》研究引入误区。考先秦至汉初典籍,凡称名皆“孔子作《春秋》”,而所征引《春秋》皆出自《左传》。《左传》乃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而成,它与左丘明所撰《国语》思想倾向、语言风格皆截然不同。显然,《左传》主体即“孔子史记”,也就是孔子所“笔削”的《春秋》。“《春秋》笔削义法”存在于《左传》之中(而不存于“经”中),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把“春秋学”引出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8.
溯源探流,《左传》成书春秋说以左丘明作传说为主流。此说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此后,左丘明作传说成为正统观念。但自中唐啖助、赵匡倡言《左传》成于战国左氏说后,这一正统观念开始动摇。清季以后,左丘明作传说渐趋退隐。清康熙年间张沐倡言《左传》成于孔子之手,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孔子作《左传》说的。乾隆年间许伯政踵继张沐之说,但其论证实已远较张沐为详。近人毛起说又与张沭、许伯政略合。元郝经认为《春秋》三传皆出于曾参,左丘明乃学于曾参者。值得注意的是,对“左丘明”三字到底姓名如何,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春秋五霸”所指,向来异说纷歧,莫衷一是。五霸的迭兴构成了春秋时期列国兼并的骨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历史问题澄清真相,辨明事实。一、五霸之称有两种首先需要考察的是,“五霸”之称出现于何时?检索史乘和诸子的结果,《春秋》及《公羊传》、《谷梁传》,《国语》、《老子》、《论语》、《墨子》,均无“五霸”之称。这一称号最早见于《左传》,至战国中期以后则大量出现于诸子著作中:《庄子》中一见,《孟子》凡七见,《荀子》和《韩非子》各八见,《吕氏春秋》凡九见。但是,五霸之称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三代五霸,一是指春秋五霸。关于三代五霸,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答郑桓公云:“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其时当春秋初年,还只有昆吾、大彭、豕韦三霸的传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战国初期编纂的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古籍,也是先秦文学中梦境描写最多、成就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左传》对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一代占梦在社会上的影响。各国诸侯无论遇到战事还是进行祭祀,大都用占梦的形式,来支配他们的行为方式。清人汪中指出:“《左传》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日灾祥,曰卜筮、曰梦”,然而,“未尝废人事也”。可见,梦在《左传》中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1):248-249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编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这部珍贵历史著作命名为《系年》。《系年》共有138支竹简,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或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重  相似文献   

12.
墨子的所处时代,据《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是《左传》与《论语》中均未有涉及墨子的记载,而《墨子》中则多有提及孔子。又《孟子·滕文公下》云:“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据此推断,墨子的活动年代当大致在孔子后、孟子前,即春秋末战国初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与《国语》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学术界对《左传》、《国语》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两书思想倾向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成为经学研究中一大悬案.从古至今尚无人对《左传》、《国语》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和科学地、全面性地比较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左传》、《国语》进行比较、研究,我想,这不仅有助于悬案的解决,而且对探讨春秋到战国时之历史,研究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也是不无意义的.一、关于《左氏春秋》的辩论太史公司马迁说: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宝,论<史>旧文,兴于鲁两次<春秋>,止起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1)太史公认为《左传》乃是左丘明所作,目的是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从虞氏春秋,吕氏春秋“上采春秋,下现近势”(2)编撰而成情况看,左丘明编篡《左传》是可能的.孔子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证明他与孔子为同时代的人.孔安国认为,“左丘明鲁太史”,皇侃说他是“受春秋于仲尼者也”(3)力主作者为左丘明.孔子生于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14年.他68岁时返鲁,至于左丘明是否受春秋经于仲尼,怕无确证.  相似文献   

15.
奉阳君是战国后期赵国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其人其事,《战国策》、《史记》部分篇章中虽有一些记载,然真假相伴、互相矛盾,因而使拳阳君在战国后期一系列重要活动及有关的赵国历史问题扑朔迷离,谬误多出。本文就有关史籍记载,结合七十年代长沙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拟对奉阳君其人其事及有关赵国史事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依据时间和散文样式、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论语》、《墨子》;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孟子》、《庄子》;战国后期,先秦诸子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阶段,其代表作为《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17.
《左氏春秋》原名《春秋国语》《左氏春秋》这一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写道:“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吕不韦……为《吕氏春秋》。”历来都认为《左氏春秋》指的是《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我认为《史记》在这里记叙的《左氏春秋》,根本不是指《左传》,而是指《春秋国语》,省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起步很晚。据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研究先秦诸子学说的,是《庄子·天下》篇,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上距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家之学——儒家学说,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随后,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之作相继出现,如《荀子·非十二子》《天论》《解蔽》,《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等,这些篇章都具有总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性质。它们着重论述了孔子、墨子、老子、邓析、杨朱、列子、庄子、惠施、公孙龙,宋钘、尹文、田骈、慎到,申不害、子思,孟子、荀子、孙膑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从学派看,上述诸子分属于儒、墨、道、名、法、兵诸家。就是说,先秦  相似文献   

19.
刘逢禄在《刘礼部集·释例》中论三世说时,提出《春秋》所记的周天王、诸侯、鲁国十二公等为薪蒸之属,其中所寓含的圣人微言为薪蒸舒宣的火光,火光需薪蒸的舒宣,但是,薪蒸决不是火光。刘逢禄的这一比喻,同他的假借说一样都是要试图解决《春秋》与鲁史的关系问题,以说明《春秋》虽本鲁史,但却与鲁史有根本的不同。然而,他一方面说《春秋》之义是假借鲁史而发,犹薪蒸舒宣火光,另一方面又说《春秋》何尝真黜周?何尝真王鲁?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他的思想矛盾性的异义。历史上包慎言就说:“凡此十二君者,鲁之君乎哉?《春秋》之君耶?方之于周,此二百…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墓。力证白狄中山灭邢开国于孔子生前一百一十年,《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传》传不破经而晚言"中山",比清华简《系年》晚九年,比《吕览》晚一百五十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