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璋瑢 《学术研究》2004,5(9):88-93
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 教会的女性观。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渊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以及随之而来的禁欲主义的内容 ;二是犹太教、基督教 (尤其是保罗的观点 )中对女性的负面评价。 2 对圣母马利亚的崇拜。马利亚成为理想女性的代名词 ,使得女性不再是等同于夏娃 (堕落女性 )的单一形象。 3 骑士爱情。骑士爱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两性关系 ,正是在这种全新的两性关系中培养出了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的骑士传统和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2.
论中世纪骑士的宗教情结及其英勇精神品质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骑士精神是指中世纪骑士贵族阶层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即英勇、慷慨、谦逊、荣誉至上以及正义感等。在中世纪骑士精神形成过程中,战争、比武、宗教、典雅爱情思想以及宫廷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培育和催生了骑士精神。中世纪骑士享有很浓厚的宗教情感,往往把战争的胜负归之于上帝的倾向,为此,他们竭力通过各种方式祈求上帝的掖助以求克制内心的恐惧,展现和培育自我的英勇,赢得战争的胜利。对骑士精神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国内中世纪史研究的领域与范围,也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世纪贵族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以骑士般的骁勇果敢直面、反思并批判完全异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以骑士文学中高扬的贵族精神批判启蒙理性对生命的削平;以骑士文学中因信仰的虔诚而带来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思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以骑士文学中对爱情的忠贞、对冒险的歌咏批判市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算计.总之,骑士精神作为中世纪文化中的一件美丽的遗产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哲打开了,并将其灌注到了他们笔下的诗文中.在"返回中世纪"的回望视野中,骑士精神这种融汇了先民的蛮荒勇力、宗教的虔诚敬畏与世俗的情爱缠绵等多种非理性精神内涵混合而成,同时又积淀着千年荣誉的精神价值,成为浪漫主义诗哲与现代理性抗衡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通过"王权崇拜"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人的政治理性的肯定意味着对人自身的肯定,因此,从人性内涵的角度看,"王权崇拜"标示着人们对上帝拯救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的自我拯救的依赖;政治理性标示着人们由对宗教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世俗现实世界的追求,也标示着古典主义文学在人文取向上沟通了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源远流长,可远溯至伏羲时代.商周时期的历法、文学、乐舞等许多文化形态与当时的风神崇拜具有密切联系.楚地风神崇拜尤盛,并在中原文化政教合一、"绝地天通"之后仍然保留了巫文化特色,蕴涵了一种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对中国几千年奇幻瑰丽的传统文学审美思潮有着渊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1956年的"双百方针"在创作、批评层面所许诺的独立和自由,让小说创作暂时解除了束缚而跃跃欲试,其中浪漫主义的爱情主题书写让小说中被淹没和打压的"人"和"个体"重新浮出,链接起文学史上"人"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8.
从比武大赛看骑士与教会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武大赛是西欧中世纪骑士生活中重要的军事行为和社会活动 ,历代的骑士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喜好积极地投身于这项活动 ,使其在西欧的历史中延续了数百年。教会出于自身的观念和利益曾对比武大赛予以强烈抨击和禁止。围绕比武大赛所表现出的冲突 ,反映了骑士和教会双方社会利益和思想观念的差别和矛盾。尽管双方在比武大赛方面最终达成了妥协 ,但从中所揭示的现象可引发我们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其它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文学虽然相对于教会文学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但并非纯然的世俗文学,也非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简单延续.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作为世俗文学的主要代表,都有各自的发展背景,因而各有特定的人文走向,尤其是,它们与基督教文化都有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元和体"是指唐代元和、长庆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用通俗的语言所写的以唱和为主的长篇律诗和以言情为主的"小碎篇章"."元和体"创作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是诗歌内容由普适性向感受性转移,诗歌功能由讽谕教化向审美娱乐转移,诗歌书写由歌唱向描摹转移,诗歌语言由典雅向通俗转移."元和体"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元和时期"尚怪"的世风、文人仕途的坎坷以及言情文学传统"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相似文献   

12.
李鹤立 《学术论坛》2008,31(3):68-71
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署"崇拜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署古",是东巴教中最为庞杂的内容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暑"崇拜的性质尚存歧异,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署"崇拜的性质作进一步探讨,并试图说明署崇拜与山神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颂歌美学与红色史诗是"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从建国初期的"新华颂"到大跃进民歌再到六十年代初期的政治抒情诗,时代颂歌的抒情模式成为政治化的审美规范,对"干预生活"创作潮流的批判则是巩固其权威性的重要环节.红色史诗在建立其排他性的审美范式的过程中,通过对"中间人物"论的清算以及对人性化的爱情描写的排斥,逐渐定型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与符号化的人物塑造.构建健康的文学生态,应该尊重不同审美追求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才能维持文学发展的总量与结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张申娜 《学术论坛》2007,30(7):23-26
路德宗和加尔文派是新教改革的两个重镇.从宗教伦理的发展角度进行考察,新教改革经历了一个由天主教"善功获救"的"外向性格",到路德宗"唯信称义"的"向内用功",再到加尔文教"预定"论"内信外证"的变迁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路德的天职观和加尔文的"预选"说分别赋予世俗职业和从事职业的劳动者以神圣的意义,这两者前呼后应,形成了韦伯称之为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入世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  相似文献   

15.
论文主要从文化学角度探讨文学典型在东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即被尊崇、被迷信、被“提升”为一种“宗教教义”的文学的也是文化的现象。论文分三个方面论述:一、典型崇拜的发源地:19世纪欧洲;二、典型崇拜的泛化与东渐:东欧与苏联;三、典型崇拜的“东方现象”:20世纪中国的狂热与迷惘。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对过往爱情的祭奠。"逝"的是爱情,"伤"的是事后才认清,所谓的爱情,本质不过是"文学爱情"而已。他以自身在恋爱中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勇于自剖心迹,在孤独时想以爱情逃出空虚和寂寞,结果发现,文学爱情使人变得更加空虚和寂寞,甚至还可能导致对方生命的死亡。五四时流行的恋爱自由,并不能直接通往婚姻自主,更不能走向个性解放。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警醒着后来人,要认清文学爱情的本质,不要再堕入和他一样的深渊中。  相似文献   

17.
罗晏  陈孟超 《江汉论坛》2008,(4):138-140
在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各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各民族的服饰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本质界定,曾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但其价值的策略性和学理的粗糙性也是难以掩饰的.因为"审美"不仅不是文学或艺术的专利,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意识形态"性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可见,这两个从外部边界到内部结构都模糊复杂领域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与诸如"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一样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文学本质的准确表述.而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命题,还原为文学的本质表述,由于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和语言特征,在理论上必然归还给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学理上,也能够抵制由"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缝隙所滋生的,以"去文学"化为目的,并试图取代文学理论的,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社会批判的文化研究,使文学这艺术文化的母机,不仅为一切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维护和引领,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培育、训练人类创造性想象基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埃及社会的基础是在古风时期建立起来。到了古王国(第三到第六个王朝),埃及成为一个组织严密、中央集权的神权国家。艺术、建筑、文学、医药和诸如石匠工艺和金属工艺等许多领域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宗教是古埃及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在国家事务中是以国王作为神和人之间的唯一联系方式运行的,法老是人间的神,是神、人沟通的唯一桥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宗教崇拜也意味着崇拜法老本人。埃及政权和宗教的二合一控制了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对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教会之间的联系,史学界存在着争议,也一度出现过研究误区,片面的认为宗教教会对文艺复兴是完全敌对的,作用是消极的。但事实上宗教教会曾对文艺复兴的兴起与繁荣起到过积极作用,尤其体现在教会教育与一些主教对与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